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我的远征之旅
我心有余悸的。毕竟,那个时候我才16岁,很怕死人。特别是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给临死的病人做人工呼吸,脸对脸、口对口的,确实很害怕,加上病人口中的气味实在是怪异难闻,心里是不情愿的;不过转念一想,既然他们为国家能舍命杀敌,我为他们苦点脏点又算什么呢?

    1943年秋,在雷多第一营的时候,医院派出了一个三人管理组到美军医院去管理中国的伤病员,我被选中到那里负责粮食给养仓库。为了让伤员更好地养伤,我提议收集美、英、日、印的画报及总部的报纸搞阅览室。印度本来竹子就多,刀锯是现成的,我的篾匠活倒也很上手,桌子、凳子、病床都能做,帐篷一搭,阅览室也就成了,这让大家都很开心。

    在医院大门外的公路上,又是另一番忙碌的情景。输油管正在铺设,美军黑人工兵加紧施工,昼夜不停。路两侧都摆上了50加仑去盖的油桶,点燃柴油照明,火焰有一丈多高,一路通明,红红火火的。而在我们医院对面的公路右侧,美国工兵正在修建一个小型的双翼通讯机的临时机场,这种飞机小巧、轻便,机上只有一名驾驶员,而在他的座位下方可以推入一副担架,用来运送伤员,这样重伤员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治疗了。

    每次看到这些,我的心里就有了一种很凝重的感觉。

    在医院里,我还听了很多故事。看护班有个叫段德明的中士,是四川人,他有身绿色的卡其布军装(我们在那里的军装是米黄色的英式军装)那是第五军的军服,他是爬野人山过来的远征军。他向我描述过当时他们自己炸断惠通桥,没了退路后,像无娘孩子一样凄惨的情形:后有日军的追赶,头上有日机的轰炸,日本特务还佯装成和尚向不知真相的土著造谣说:“中国军队是来缅甸帮助英国佬统治、奴役你们的。”以致这些土著人也要用腰刀飞杀溃逃的中国兵。段中士说:“只要听到‘哎呀’的呻吟声,就是一个人中了飞刀,那真是不死即伤啊!”虽然这段经历他曾多次讲述,但我们每次聆听时,都鸦雀无声,面色沉重。因为那毕竟都是中国军人啊!

    后来,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我们医院奉命越过汀江,向机场靠拢,转移到缅北的第三营地,接收刚下飞机的伤员。我的工作就是在登记室负责分配病房物资和保管伤病员的衣物。

    同时一个新式仪器也出现在我的面前,那是美军给我们送来的一台用于消毒的压力蒸汽机。

    这家伙有四个轮子,用吉普车可以牵引,前部是一个大汽油炉,盛水罐烧的蒸汽引入蒸汽压力箱内,箱壁有七八厘米厚,中空(其中有隔热材料),开机后外面不会感到热。后面开启门上是轮船舵轮形的摇柄,看上去很结实牢固。箱内热压有仪表,水箱容量有玻璃管可见。整个机器比吉普车高,漆着橄榄绿的油漆,2米50,每次能消毒很多敷料、器械。

    和它一起来的还有一个美军中士。院长当时指定我来学习使用这个家伙,而美军来送赠机的少校军官答应中士留下教我三天。

    这下两个彼此语言不通的人,开始了教学。因为语言不通,完全靠操作示范,我有勤记笔记的习惯,这真是帮了大忙了。几次示范操作后,我按顺序先后来了一回,边看我的笔记,边自己动手操作。他竟然真的袖手旁观了,后来就翘大拇指说“OK!OK”,看样子很满意。下午三点,他就走了。我送他到大门口,我们会的中英文全用上了,他的“顶好”,我的“OK”。最后他表示第二天早上再来,我们挥手告别。

    可到了第二天早上,我的准备工作都做好,油也加了,水也装了,还特地准备了三四米长的竹竿,头上绑了纱布蘸了汽油,等着点火,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九点多了,我去请院长打电话催问。院长对我说:“人家说你会了,就不来教了。”我说:“我们昨天还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简介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目录 > 我的远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