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反“清乡”
    亲历者

    徐念初——时为新四军随军服务团干事

    顾理昌——时为江苏海安县县党委书记

    孙新民——时为中共微湖大队政委

    编导手记

    记得在“我的抗战Ⅱ”的发布会上,有幸见到了老兵孙新民本人。老人拄着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地走进屋子里。瞬间,我脑子里过的都是老人在《反“清乡”》这集里讲述的片段。

    “那个时候我们在帮,不是真的在帮。”我主动上前与老人攀谈,老人又一次回述那段历史时,我又听到了这句话。先前采集素材的过程,已听过数遍,再次从老人口中听到,仿佛我也不动声色地打入青帮内部,穿越到了“清乡”那段历史中。

    “你过路他要打枪,又喊又打枪各方面的。”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口齿很清晰,再次重温这段历史,老人仍记忆犹新。他还记得在接暗号时,门口妇女头带小黄花就表示安全;还记得那时候只有自己人才会打的手势暗语;还记得嘴里吐着烟气、最后却下落不明的尹洪星。

    有时候,80后的我并不能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反复复地做抗战题材。从小学到大学,关于抗战的故事不绝于耳,甚至有些故事可以倒背如流。直到我加入《我的抗战》团队,大量血腥的画面冲击着我的视线。炮火中,黑烟滚滚,一堆堆被炸死的难民,一个个失声咆哮的妇女,一群在废墟里哭泣的孤儿……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亡魂该由谁来埋单?我好像有点懂了,对,我们要做抗战,一定要!

    “瘦瘦的,那是戴的礼帽,瘦又黄,吸大烟嘛,又黄又瘦,是不是,这样子这么……”老人微笑着描述完记忆中尹洪星最后的模样,“我的抗战Ⅱ”的发布会便开始入场了。在闪光灯和摄像机的陪同下,老兵孙新民登台,台下掌声不断,这掌声持续了许久……

    1942年,刚满20岁的姑娘徐念初已经是新四军随军服务团的一名干事了,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跟随部队在各个地方宣传抗日,动员乡亲们支援抗战。

    “我们这个随军服务团呢,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上海来的,20多人吧。其中有学生,也有工人、店员、职员,都比较年轻,而且都比较活跃。”徐念初回忆说。

    1942年2月,徐念初跟随部队辗转到了江苏太仓乡下,正赶上农历新年。“大年初一,我们要为群众演出活报剧。那天早晨一起来,我们就动员老百姓,拿门板出来搭台子。”

    徐念初和战友们用木板、藤条搭建起一个临时舞台。乡亲们把平时攒起来的瓜子和糖拿出来放在盘子里,有的女孩扎了红头绳,随军服务团的人在排练要表演的剧目。虽然没有鞭炮,没有对联,大家还是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

    突然,有枪声传来。

    “那天来的鬼子比较多,大概来了一个中队,汽艇也不止一艘。”徐念初说,“哨兵发现了,就打枪了,一打枪大家就知道了。”

    村子后面有一座由两艘小船搭建起来的浮桥。徐念初所在的部队紧急撤退,准备跨过浮桥,撤到邻近的村子。随军服务团的同志们抬着担架跟随。

    “但这个桥呢,给敌人封锁了。后来,我们的一个连就从侧面包抄过去了,占领了一个比较高的地方,拿机关枪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了。”

    子弹不停在头顶飞过,士兵们躲在土垛子后面,炮火溅起的尘土盖了半个身子。

    徐念初回忆:“就是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赶快从那座浮桥上冲过去了。那也是相当危险。那一仗打得非常艰苦,从吃过早饭以后,一直打到黄昏。”

    总算冲出敌人的炮火,徐念初和战友们逃到了一个较为隐蔽的村子。然而,短暂的火力交锋,伤员已过半。“我们就赶快动员群众搞担架,接伤员。”徐念初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抗战2简介 >我的抗战2目录 > 第三章 反“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