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六章 四十七天(下)
也不同,所以形成各有其据、各持其论的状态。然而,因双方都没有提出原始证据,彼此的立论依据均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邓野认为方先觉投敌是事实,“该案所以是非莫辨,很大程度上是由蒋介石当年的裁决所造成”。蒋“断然否决方之投敌”,是政治需要。“任何战役,愈是具有战略意义便愈是具有政治意义,其政治的牵扯面愈是广泛,衡阳战役正是如此。是役展开之后不久,不可避免地与一系列政治问题牵扯起来。”文章称,“12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关于方先觉投敌问题的长篇专题报道,引证日军发表的方先觉多篇降敌谈话,将方投敌问题坐实之后,文章调转笔锋指出:‘此等叛国逆贼,居然在重庆大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军人之模范,蒋介石对他们则慰勉有嘉。’”

    丁民的文章《我们如何正确评价“抗日衡阳保卫战”》则认为,方先觉应该属于被俘,而非投降,他是为保住第十军的7000名伤员的性命,而主动放弃突围逃生的机会,选择了与大家同生死。

    彭厚文的文章《人物追析:试析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投降日军事件》说:“对方先觉投降日军事件不能简单地扣之以‘贪生怕死’、‘叛国投敌’的大帽子。而应该看到:在衡阳保卫战的大部分时间里,方先觉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衡阳保卫战能坚持47天之久,与身为守军主将的方先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方先觉是在衡阳保卫战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投降的,这一战役失败的责任不能由他来承担;方先觉的投降,除了主观上的思想境界不高、意志不坚定等原因外,还有重要的客观原因,衡阳城外救援不力的国民党援军、最先主张投降的师长周庆祥等人,对他的投降应承担相当的责任。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方先觉的投降,还有在日军破城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保全残余官兵生命的考虑。从人道立场出发,这样的考虑是无可厚非的。他投降日军后,并没有死心塌地地卖身投靠,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地逃回了重庆。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方先觉的投降,并不必然地与‘贪生怕死’、‘叛国投敌’联系在一起。当然,方先觉的投降日军,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不相容的,与抗日战争中举国倡导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不相容的。这使他的投降事件,成为一起连他自己也羞于承认的不光彩事件。他的投降事件的负面意义正在这里。”

    谢儒弟的《蒋介石的陪都岁月》一书中记载:“难怪他(方先觉)后来会不无伤感地对人说起:‘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那次在举枪自决时没有把自己打死。’连蒋介石也为他的不幸感到委屈和遗憾,所以在某次国民参政会上,有参政员故意询问:‘在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算不算投降?’蒋介石闻言大怒,却又不愿对此作出任何解释。方先觉的悲剧不为国人所理解,倒是当年作为敌国的日本人民,竟在方去世后到他的墓地去敬献花圈,为的不是他‘投降’了日本,反倒是他敢以几千人的疲惫之师与20万围城日军拼死恶战到底的精神。”

    <hr />

    注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我的抗战2简介 >我的抗战2目录 > 第六章 四十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