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卢沟晓月
华民族危机!保卫华北!为保卫国家流最后一滴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冀察当局分别在1937年的7月9日、11日和19日,与日本华北驻屯军进行了三次和谈,并达成了三份协议,但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这三份协议其实只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延迟了二十九军布兵应战的准备,赵登禹的部队27日才赶到南苑。此前,他的部队在大名,冯治安的部队在河北省保定。他们向北平集中时,主要依靠徒步走。阎启志说:“当时中央的政策是避免冲突扩大,能够化解的就化解,光想着和日本和谈,可日本人调兵遣将,源源不断地往中国运兵。”7月25日,陆续集结到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最醒目的字眼就是“华北危急”。

    一个月的时间,从月缺月圆又到月残缺,一切都改变了。此时,平津的月光已不再属于中国人自己。日本人夺得了平津这道华北的防护屏障后,已经可以长驱南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身在天津的阮捷成只好继续踏上南下之路。当时陆路不通,阮捷成只好走海路,先从天津到塘沽,从塘沽乘济南轮到了青岛,再从青岛乘胶济路经过济南,走到浦口,一直到南京。到南京以后,阮捷成的姐姐继续南下,到了广州和香港。

    北平城突然变了一个样。

    1933年,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夜袭日军,肉搏战中,将士们手中的大刀砍死日军五百余人。从那以后,二十九军的将士们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而他们手中的大刀,也成了二十九军的标志。

    张可宗说:“团河遭遇日本人的伏击以后,赵登禹马上他就把他的长大褂一甩,草帽一丢,随从把他的大刀一交给他,他右手拿大刀,左手拿手枪,跟日本就干起来了,但是离着他近了害怕得很,他那个刀呼呼的响。日本军官也好,当兵的也好,他一看到我们师长那个场合,都不敢围到前面,围到前面只要他一来你就没命了。尤其是他有一把手枪,他的刀砍不到你,他的手枪可以把你打死。”

    二十九军战士曹延明回忆说:“当时一天一磨刀,没事就磨刀、擦枪、擦子弹,那个刀削头发都能削断。”

    在重炮的掩护之下,日军牟田口联队率先冲入南苑守军的最薄弱处——学兵团的驻地。这些学生兵大多没进行过实弹练习,这时却要作为正式的部队来参战。当时,每个学生一支步枪、四个手榴弹、二百发子弹,就开始武装起来。阎启志就是当时学兵团的学员,他说:“看到日本人就打,打一枪,也不知道打死没有,就赶紧蹲在下边,有时候就抬起头来看看。”

    每当士兵训练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小孩围观。

    二十九军兵营围墙后面,曾经是很多北平少年心系的地方。他们想去参军,听说加入二十九军就能成为武艺高强、身背大刀的战士。

    <er">引言

    身在军营的阮捷成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离自己是多么的近,当时学生兵和正式部队混住在一起,往往白天看到部队还在,第二天部队住的地方就变成空房子了。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军训不得不提前结束。阮捷成心中知道,大战已在所难免。

    南苑是平原,没有山坡,没有躲避的地方,所以这里并不是有利于中国军队作战的地方。而且,当时的南苑并没有正式的部队驻守,张可宗老人回忆说:“往南苑攻击的日本兵力比我们多好多。当时,南苑哪还有部队,三十七师在北京卢沟桥,三十八师在天津,一四三师在张家口。”

    马鸣声嘶。南苑泣血。

    老人们说,7月初,北平的月亮是月牙状的,乌云遮不住它。

    当时,中日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抗战1简介 >我的抗战1目录 > 第一章 卢沟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