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美高联姻”到此为止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3个月之后,何享健正式对战略投资者张开怀抱,他指派美的集团董事副总裁栗建伟负责资本引进工作。自此以后,栗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希望牵手美的的各方投资者排起的长队足以令他焦头烂额。

    在众多竞争者中,高盛的风头无疑最为抢眼,在半年时间内便获得了美的管理层的信任。2006年11月中旬,当时中国股市不断走高,美的电器的股价已经从2006年初的6元左右攀升到9元上下。高盛希望先通过一份意向书把收购美的电器股权的价格定死,然后再派出大批人马对美的进行全方位调查。

    然而何享健断然回绝了高盛的提议,并给予极其强硬的回复:要合作就签署正式的协议书,而且高盛必须在一周之内完成调查、谈判和各种法律文件的起草。

    对于投资风格一向谨慎的高盛来说,何享健的要求太过苛刻。但是,长期关注美的发展的高盛很清楚:这家企业“拥有15年的行业经验和积累,连续10年以上赢利;主要产品在各自领域中或是中国第一、或是世界前三,符合‘数一数二原则’;产权清晰;拥有优秀、稳定的经理人团队”,自己不可能放弃美的。自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以来,高盛在中国大型国企重组上市、高科技公司风险投资、地方国企并购出售等领域都受益巨大,而入股美的则是其首次分享民营企业的胜利果实。

    何享健的“最后通牒”无疑起了作用。一周后,高盛总部作出决定,高盛全资控股的子公司“高盛投资”以9.48元/股的价格认购美的电器10.71%的股份,投入金额为7.17亿元,锁定期为三年。为了表示诚意,高盛承诺以自有资本而非旗下募集到的私募基金对美的进行投资,更不会联手任何一家同行业国际巨头;何享健也报之以李,提出高盛可以派出一名董事并且提名一名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交割前美的不再与其他战略投资者谈判,高盛在即将发行的新股中有优先认购权。

    2007年6月14日,商务部签发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的批复文件,原则上同意美的公司向美国高盛集团全资拥有的子公司定向增发75595183股人民币普通股,要求定向发行价格不低于董事会决议公告前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均价的90%。这就意味着只需中国证监会最后核准,何享健期盼已久的资本盛宴就要开始了。

    截至2007年6月15日,美的旗下的上市公司美的电器的市值高达491亿元人民币,为国内A股和香港h股市场所有家电类上市公司之首。其主要竞争对手格力电器的市值为290亿元,青岛海尔为225亿元。而2005年底美的电器的市值还不足50亿元,不到两年就取得如此巨大增幅的事实令许多人确信:照这样发展下去,已经转型为控股公司的美的集团不做投资也不行了。

    引入高盛以后,美的集团内部已悄然发生变化。作为在全球商品期货方面首屈一指的交易商,高盛派出了相关专家到美的讲课,对整个大宗原材料的走势甚至集团采购提供一些分析指导和帮助。美的在总部的二层专门为高盛的董事会代表安排了办公室,而四层就是何老总的办公室。显然,高盛未来在美的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投行顾问可以概括的。

    高盛提供的还远远不止几个亿的资金和国际视野,它更增强了众多的主流境外投资机构对美的电器未来的信心。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美的电器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外资股东就占五席,其中包括了摩根斯坦利、高盛等著名投行,它们的持股比例已达11.5%。据了解,在美的电器的所有流通股权中,外资股东的占股比例已达到了20%。

    然而,2个多月之后,曾被业界认定是板上钉钉的“美高联姻”却无疾而终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简介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目录 > “美高联姻”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