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创新是任正非心中永远的情结
为只做了一件事,专注于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始终不为其他机会所诱惑。敢于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活下去的希望全部集中到一点上。华为从创业一开始就把它的使命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我们把代理销售取得的点滴利润几乎全部集中到了研究小型交换机上,利用‘压强原则’,形成局部的突破,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和利润空间的扩大。技术的领先带来了‘机会窗’利润,我们再将积累的利润又投入到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今天尽管华为的实力大大地增强了,但我们仍然坚持‘压强原则’,集中力量只投入核心网络的研发,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华为一步一步前进,逐步积累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果说华为有什么伟大策略,我认为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压强原则”,它讲出了落后、弱小企业后来居上的艺术。

    对华为的成功,社会上尽管赞叹、佩服的很多,但可能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华为本身是一项创新,一次持续的创业。而很多人却总是从策略、谋略的角度分析华为,希望从华为身上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应该说,这种思维方式很常见,然而它基本上是一种“误读”,而且是没有建设性的误读。这种方式总是用已知的答案去套用新生事物,而不是从新生事物中得出新知。讲授经商之道的书如《胡雪岩》之类,讲政治和权力的如关于古代帝王将相的长篇累牍的电视剧,无不从这个角度来讲述中国人的能力和谋略,其结果是什么?就是从中得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新东西,获得不了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知”。不得不说,在现代社会里,讲这些完全偏离了时代的潮流趋势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严重误导了观众、读者。

    其实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灭亡已经证明这种钩心斗角的方式、不注重生产性和创新的文化,在现代理念和环境中毫无竞争力。如果说,华为的成功真的证明了什么,我认为,首先证明了中国人也是有创新能力的,而且只有创新才能真正取得进步、才能具备世界级的竞争能力。对于这一点,任正非本人是非常清醒的。因此即使是他的策略,也不是谋略性的,而是创新性的。何以见得?我有两个证据:第一,任正非从来不讲“农村包围城市”,而这却是很多人解读华为必提的一个策略;第二,就是“压强原则”。如果换成那种传统的解读法,“压强原则”肯定会简化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或许任正非的“压强原则”也有点这个意思,但任正非绝不会这样去表述,因为一旦这样表述,其威力就会大打折扣。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会说,任正非表达“压强原则”的逻辑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他的知本主义的力量。

    而谋略性地看待事物,总体上是一种“在思想上的懒惰”,与任正非的“在思想上艰苦奋斗”背道而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如果只是“言简意赅地”、“漂亮地”说出口号,哪怕事关“创新”、“团结”、“奋斗”等重要价值,如果不能提出一个完善的实践“逻辑”,那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很可能只是一种作秀,更可能是一种“在思想上的懒惰”。身为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们见过的场景太多了。

    必须承认,我在华为时,也不觉得华为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也常常觉得任正非说创新只不过是一般性地说说而已。事实上,在这方面,我错了。

    我们想当然地以为,创新是那些西方响当当的著名企业才能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们只有艳羡他们、哀叹自己的份儿。当然,我们中国人是很推崇创新的,但正因为太推崇,反而把创新看成是高得不得了的事—这种心态就像我们看圣人一样,只知道圣人很“高大全”、很神圣,却总不指望在身边看到—所以我们总以为创新是西方人的事,是西方企业善于并且有能力做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任正非这个人简介 >任正非这个人目录 > 创新是任正非心中永远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