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谢尔盖拿定了主意
初春的时候,军官、共青团员谢尔盖•科尔舒诺夫从德国复员归来,返回故里。
车窗外,一幅接着一幅地展现了旧日所熟悉的莫斯科近郊的风景。
在那危机四伏的严酷年代里,每逢就寝的当儿(起初在亲爱的苏维埃祖国国土上,后来在异国他乡),谢尔盖曾多少次憧憬过重返莫斯科的这一刻的情景啊!可是,当时他觉得这时刻离得太远,遥遥无期,有时甚至感到这是无法实现的。现在,这个时刻来到了,眼看就要到了——列车已经驶近莫斯科了!
近郊的车站一个一个地闪了过去。在其中的一个车站附近,有辆封闭式的大货车正沿着压平的道路缓慢地行驶着,车身上标着醒目的斜体字:“美味食品公司”。
“你们瞧!你们瞧!”有位乘客快活地叫了起来。
在一处高大的门牌坊上挂着横幅招牌:“集体农庄市场”。郊区的电车在这里来来往往疾驰而过。前面,在天寒地冻的蔚蓝色远方,现出无数的工厂烟囱,灰白色的烟尘正从烟囱里袅袅升起。
这时,车轮在道岔上撞得当啷作响。纵横交错的铁路从这儿通向四面八方。在木栅栏外面的几幢高层的灰色楼房之间,闪过一辆又一辆红色车厢的电车。
突然,列车广播员郑重其事的声音响彻了各节车厢:“列车即将到达我们祖国的首都——莫斯科了!”谢尔盖顿时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嗓门发干。他用那双不听使唤的手勉强穿上了军大衣。
在形形色色而又乱哄哄的迎候亲友的人群里,谢尔盖没有立刻找到来迎接自己的亲人。他提着皮箱,独自伫立了一会儿,不停地向四面张望着。
猛然间,谢尔盖在人群里发现了自己的母亲。她消瘦了,帽子下面露出了斑斑白发。她由一个穿着鲜红色时髦皮大衣的高身材姑娘搀着,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在她们后面,出现了一顶黑色皮帽和父亲那张圆圆的、因寒冷与激动而发红的脸。
“妈妈!”谢尔盖迫不及待地叫了起来。
回家后的最初几天,谢尔盖陶醉在舒适而闲散的生活中,尽情享受着充满了温馨的天伦之乐。母亲为他准备了最可口的、他从小就爱吃的菜肴。她的那双手关切地抚遍了他的所有东西。仿佛仅仅在一小时之前他才从学校里回来,收拾过自己的书桌似的。他甚至好像从未经历过处于烽火前线中的莫斯科城内饥寒逼人的冬天,既没有在遥远的乌拉尔某个小城里度过的三年流亡生活,也没有随之而来的战后年代。这一切似乎全不曾有过似的。曾几何时,在如今放书桌的地方,当初却放着一口沉重的包了铁皮的大木箱。从疏散地区回来后,巴维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本想把这口大箱子移到前厅去,可是箱子像是生了根似的怎么也搬不动,他只好作罢。直到前不久,接到谢尔盖的电报后,巴维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决定,在儿子到家以前,一定要把他的书桌放回老地方。有一天,等妻子出门后,他又重新鼓起一股劲头,搬起箱子来。他那为迎接儿子归来赶快作好准备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使得搬不动的大箱子也终于让步了。巴维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忙碌了好久,才一切就绪。当妻子回家来时,他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却感到心满意足,忍不住得意洋洋地说:“孩子他妈,快把谢廖沙①的桌子给放上吧,地方已经腾出来了。”
【 ①谢尔盖的爱称。——译者注】
玛丽亚•伊格纳契耶芙娜急得双手一拍,责备地说:“唉,你太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了!”
现在,谢尔盖坐在自己那张仔细铺垫了新彩纸的书桌旁,无限感慨地注视着他所熟悉的、已经被擦拭得十分洁净透明的墨水瓶,注视着安上了闪闪发光的新笔尖的旧钢笔杆和插在木笔筒里的几支仔细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