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戴恩家的诅咒》——心理学的诅咒
锐指向人心的未知暧昧,都不是为求单一结论、单一教训的思维载体,它是一根以特例而非通则所引领的探针,因而,从概念的先后来说,理想上小说应先于心理学主张,直接探入现实人生和人心的素材,然后,像当年欧洲远赴东南亚、中南美洲或非洲找寻各地珍奇产物的风尘仆仆商人一般,把这些通过“不屈不挠的偏见”所发现一般人所不知道、没看过、不晓得叫什么名字的种种成果,提供那些分类、标示售价并赋予商品解释的店家所用——心理学者是这些店家之一。

    当然,现实世界不是理想形态所统治的国度,小说家从远方辛苦背回的东西不一定合用,弗洛伊德固然曾经从《圣经》中对摩西的记述和希腊神话中对俄狄浦斯的记述找到他要的东西,但更多的时候心理学者得自己来,而他所因此得到的发现、假设、主张甚至结论,自然会回到人间成为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给予写小说的人启示或甚至是材料——就像小说史上“意识流”的写作蔚然成派,其实是心理学的成就为前导,小说史上出现这样的瑰宝,很大一部分当然是小说界“欠”心理学界的。

    但我们已话说前头,让心理学成果走在小说之前,并非百分之百必然失败——当小说家肯不理所当然一些,让心理学的成绩成为启示而不是超级市场的微波食品时,当小说家肯溯回该心理学成就的素材本身并拒绝向该结论简单投降时,成功的机率会升高起来。但这很难,绝大多数的时候,不管出自于小说家的偷懒、过度激动或对心理学的一知半解,我们所看到的,绝大部分是移植而非启示,是先引用心理学的主张为框架再添补上血肉,这是科学怪人式的拼凑制造方法,而不是小说生命之道。

    常常,我个人会假想,如果我是个心理学者,会如何看待这些偷懒或天真小说家的班门弄斧行径,很多的主张对心理学者而言,极可能已过时,或只是假设,或处于高度不确定或怀疑的状态中,怎么这些写小说的就这样开开心心、毫不怀疑地当结论捧回去,转一个形式当永恒真理讲出来昭告世人?

    玩笑结束,谋杀上场

    绕了一圈,让我们回到这本《戴恩家的诅咒》来。

    《戴恩家的诅咒》是一部三段式的侦探小说,以流淌于戴恩一家血液中(不是基因里,那年头对gene这个今日生物遗传家族学最重要的小小东西仍不甚了了)的邪恶诅咒贯穿,每一段谋杀案看来都已当场解破,但又像没揭露最终真相而日后再次引发谋杀一般,到底原因在于真凶未逮获,还是戴恩家族的遗传因子中真有如此不祥的毁灭成分?

    这里,我想起生物遗传学上的一个老笑话:如果你的父母没小孩,那你大概也会没小孩——这其实是个有意思的笑话,它间接透露出生物演化的某一部分精髓,一种携带自我毁灭的基因并不容易传递(除非它在生殖传种完成后才启动),因为达尔文所揭橥的天择机制,用不了几代便能将它淘汰。

    因此,不管躲藏在血液中或安坐在基因里,戴恩家族的诅咒若真是生物性的遗传,那它究竟是如何躲过天择机制而存留于一九二〇年代的美国?从小说来看,戴恩诅咒的毁灭装置启动于生殖乃至于青春期之前,那应该只剩两种解释:一、这个遗传性诅咒是盖碧儿·戴恩的上一代(或上两三代)才突变,天择还来不及淘汰;二、这个毁灭性表现在毁灭他人而非自我,因此天择不生作用——如果是前者,这样的悲剧令我们黯然,但不担心,因为时间一到,天择自然会料理它;如果是后者,那就真是个可怕的遗传了,那只能交给机率和社会的防卫机制来对付了。

    OK,我们和少了我们五十年生物、心理学知识的汉密特所开的玩笑到此为止,让我们宣布:谋杀开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简介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目录 > 《戴恩家的诅咒》——心理学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