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 阳
【题解】
“则阳”是篇首的人名。本篇内容仍很庞杂,全篇大体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了头十个小故事,用人物的对话来说明恬淡、清虚、顺任的旨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对滞留人事、迷恋权势的人给予抨击。后一部分则讨论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讨论宇宙的起源,讨论对外在事物的主体认识。
前一部分大体分作九小段,至“故曰待公阅休”为第一段,写公阅休清虚恬适的生活旨趣和处世态度。至“以十仞之台县众閒者也”为第二段,写圣人的心态和人们对于道的尊崇与爱慕。至“无内无外”为第三段,写一个人要善于自处,善于应物。至“譬犹一吷也”为第四段,通过巧妙的比喻指出人在世间的渺小,倡导与世无争的态度,同时讽刺和嘲弄了诸侯国之间的争夺战争。至“其室虚矣”为第五段,通过孔子之口盛赞市南宜僚“声销”而“志无穷”的潜身态度。至“内热溲膏是也”为第六段,指出为政“卤莽”、治民“灭裂”的严重危害。至“于谁责而可乎”为第七段,通过柏矩游齐之所见,批评当世君主为政的虚伪和对人民的愚弄。至“然乎”为第八段,说明人们的是非观念不是永恒的,认识也是有限的。至“之二人何足以识之”为第九段,谴责卫灵公的荒唐无道。
后一部分写少知与大公调的对话,借大公调之口从讨论宇宙整体与万物之个体间“合异”、“散同”的关系入手,指出各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各种变化也都会向自己的反面转化,同时还讨论了宇宙万物的产生,又最终归结为浑一的道。
前一部分可以说是杂论,内容并不深厚,后一部分涉及宇宙观和认识论上的许多问题,也就较有价值。
【原文】
则阳游于楚(1),夷节言之于王(2),王未之见(3),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4):“夫子何不谭我于王(5)?”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6)。”
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擉鳖于江(7),夏则休乎山樊(8)。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9),以之神其交固(10),颠冥乎富贵之地(11),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12)。夫冻者假衣于春(13),暍者反冬乎冷风(14)。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15),其孰能桡焉(16)!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17),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18)。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19);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20),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閒其所施(21)。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22)。”
【译文】
则阳周游到楚国,夷节向楚王谈到则阳,楚王没有接见他,夷节只得作罢归家。则阳见到王果,说:“先生怎么不在楚王面前谈谈我呢?”王果说:“我不如公阅休。”
则阳问:“公阅休是干什么的人呢?”王果说:“他冬天到江河里刺鳖,夏天到山脚下憩息。有人经过而问他,他就说:‘这就是我的住宅。’夷节尚且不能做到,何况是我呢?我又比不上夷节。夷节的为人,缺少德行却有世俗人的智巧,不能约束自己做到清虚恬淡,用他特有的办法巧妙地跟人交游与结识,在富有和尊显的圈子里弄得神情颠狂内心迷乱,不是用德行去相助他人,而是使德行有所毁损。受冻的人盼着温暖的春天,中暑的人刚好相反得求助冷风带来凉爽。楚王的为人,外表高贵而又威严;他对于有过错的人,像老虎一样不会给予一点宽恕;不是极有才辩的人而又端正德行,谁能够使他折服!
“所以圣人,他们潜身世外能使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