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准备的头脑”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可真是大手笔:给“疑无路”的人以“柳暗花明”,使商人散尽的千金“还复来”,让“怀才不遇”的文人“青云直上九重霄”。机遇经常降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想抓住机遇,先要练好内功。
任正非就是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带领华为修炼了一身扎实的“内功”,时刻准备着,使得它能够在机遇降临时迅速抓住。商场竞争靠的就是机遇和速度,有了机会,畏首畏尾也要被淘汰,只有抓住机会并果断出击才能赢得主动。
机会成就领先地位
16~18世纪,??界发展重新洗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紧跟历史潮流,站到了世界前排,成就了今日的辉煌;而古老的中国却故步自封,痛失良机,以致被动挨打近两个世纪。
在《基业长青》一书中,作者在回答伟大的公司如何不朽时讲道:“高瞻远瞩的公司之所以能做出最好的行动,不是因为详细的策略规划,而是依靠实验、尝试、错误与机会,或者正确地说,是靠机运而得。”
21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看好GSM技术前景,并将全部赌注都压在上面,研发体系完全以GSM为中心,当GSM市场到来时,诺基亚迅速占了上风。
创业初期,华为敏锐地发现数字程控机的市场机会,迅速跟进,研制出C&C08机,获得了成功。在华为研制万门机的过程中,员工郑宝用和李一男发现光纤比电缆更优越,于是进行光纤通信技术开发,华为迅速占了上风。华为又不失时机地发展GSM技术,抢占了市场。
1994年,华为参加亚太地区国际展,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万门机,获得了非同凡响的影响力。当年,中央提出“村村通”计划,农村各地纷纷通电话。华为抓住这一时机,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适时推出EtS450D,一个基站覆盖方圆7000平方公里,能够绕过重重障碍,且成本低廉,质量有保证,迅速成为“村村通”工程的一个大户供应商。
1995年,任正非大胆预测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沿,将研发目标指向3G。华为倾巨资,投入大班人马进行研发,并迅速转化为商用,后来世界范围内掀起3G研发的浪潮,充分证实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这一新技术势如破竹,华为在海外赢得了一系列大单。尽管目前中国3G牌照迟迟不下发,但是华为已经掌握了最关键的技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在“第一时间”,任正非做出最优化的战略决策,带领华为少走了一些弯路,保持了“华为的红旗不倒下”。
“攻坚战”的风范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技术是立身之本,华为在无线终端产品领域厚积薄发,早在1995年任正非就把目标对准了3G。而后,他“集中兵力火力优势”进行“攻坚战”;倾全公司之人力物力,投入“战斗”。
为了3G,任正非“泼金如水”,先后投入研发资金近10亿元人民币,深圳、上海、北京、美国、瑞典、韩国、印度等地的研究所,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齐上阵。深圳主要是CDMA数据卡的研发中心,北京主要从事CDMA手机的研发,美国主要是芯片和核心技术的研发,瑞典提供用户界面设计和对消费者的研究,韩国主要是工业设计和结构设计,印度主要是软件和算法支持。就这样,全球高科技人才协同做战,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造就了华为3G坚实的技术基础,也缩短了从技术向市场转化的时间。
为了筹资3G,2001年,华为将旗下的电气部门——安圣电气以6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美国艾默生电气。到2006年年底,华为3G投入已将近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