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难解中的难题
志银行一位资深电信分析师讲述的华为人的理念。许多人认为华为人没听懂他们的意思,这种文化和理念的落差成为华为国际化中的难题中的难题。

    随着华为的强大,任正非有机会频繁接触IBM、朗讯、摩托罗拉等世界级企业,华为文化的狭窄视角和人的差距,他体会得更加深刻,就??加坚定了他的想法:获得国际化的思维和国际化的人,是华为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任正非立志要做有高度的事业,创建世界级的企业,国际化是一条必选之路。但是,国际化谈何容易,不仅要管理、流程等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制度,渗透进人的骨髓里,逐渐成为无形的指导力量,这是最难的一步。

    华为国际化走的是一条以制度带动文化和人西化的道路,按照任正非的说法“软的不行,就先上硬的”,从流程和财务制度等最标准化甚至不需质疑的“硬件”开始,从局部到整体,从运营管理到制度管理逐步“西化”,潜移默化地推动软件的国际化。

    华为官方传出的声音是:“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自尊心就是国际化,破除了狭隘的华为自豪感就是职业化,破除了狭隘的品牌意识就是成熟化。”

    任正非把制度的国际化、人与文化的国际化结合起来。首先,他提出“削足适履”,“先僵化、后优化”。其次,不惜付出10多亿美元的代价,请IBM专家做辅导。最后,引入了hAY公司设计的职业化的人力资源体系,用另一个制度来树立明确的标尺,促进员工文化和观念的转型。除此之外,任正非提出“把企业文化融入制度”。

    但是,到现在华为也没有彻底解决在人与文化软的方面与制度的不协调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改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要改造就得先改造思想,思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转变过来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深受文化、传统等的影响,浓厚的积淀需要时间。如果思想没有改造成功,旧的思想摧毁了,新的思想又没有立起来,人就会产生精神危机。

    拿来“世界级”的制度也许只需要5年,但是把人提升到“世界级”水平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华为培养自己的人可能很慢,也许会考虑引进人才。但是这也面临一个问题,引进的人才能否认同华为的价值观,能否把西方经验与华为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公开化,社会化”考验

    1985年,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大刀阔斧地对苏联体制进行了改革,提出民主化、公开化的口号。然而历史无情,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苏联也因此加快了解体的步伐。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中国现代化也面临着这一难题。中国政府汲取苏联教训,如履薄冰,逐步公开化,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社会民主的进步,公开化成为必然要求。

    华为没有上市,它的许多东西都没有公开。至今它的股权、上市等仍旧是个谜,至于总裁任正非就更是神话般的人物了。

    任正非和他统领下的华为长期以来保持着低调姿态,华为的广告很少在公众媒体上见到。任正非认为:“只有安静的水流,才能在不经意间走得更远。”但是无论如何,“丑媳妇还得见公婆”。

    任正非,一直站在霓虹灯下,似明似暗,给人们以朦胧感。人们很难一睹他的真面目,熟悉的只是一篇篇高瞻远瞩的言论。

    华为长期远离公众,自我封闭也让它付出了代价。2003年,华为和思科残酷角逐,思科由于良好的大众形象,大造舆论,赢得了高度支持;华为却无人理解更无人支持。长期以来,华为的股权对内对外都不公布,结果招致了创业元老的股权纠纷。

    从2003年开始,华为也有所转变。年初,一些大众媒体上出现了华为的广告;9月份,华为答应接受国内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的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华为教父任正非简介 >华为教父任正非目录 > 难解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