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译后记
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一九四○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

    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讽刺有闲阶级荒唐行径的喜剧,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一九三三年完稿的《谢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说来,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虽然他的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有:通过描写一画家舍弃西方文明,来到南海与土著人民生活在一起,创作出绚烂多彩的画幅,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通过一位“文坛泰斗”及其周围种种人物的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短篇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来纳、纽约和文亚德岛等地呆了六年。一九四四年发表长篇《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出版后,反响热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一九四六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一九四八年写最后一部《卡塔丽娜》。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一九五四年,在他八十寿辰的时候,英国女王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同年一月二十五日,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Garrick Club)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一九六一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九十一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        ★        ★

    巨著《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更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切身感受。但是,“《人性的枷锁》并非自传,而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里面事实和虚构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作家是依仗事实的启示,“使用家的权限,炮制了若干故事来写我创造的人物。”换句话说,在这本里,毛姆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凯里这一人物形象。通过描写本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与奴役。虽说在菲利普•凯里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毛姆早年的某些影子,但他更像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更像塞缪尔•勃特勒笔下的艾内斯特•蓬提法克斯和康普顿•麦肯齐笔下的迈克尔•费恩。因而,《人性的枷锁》成为继塞•勃特勒的《众生的道路》以后又一部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揭露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人性的枷锁简介 >人性的枷锁目录 >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