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章 沉重打击 深远影响
姓们头上缠着白布,脚上穿着草鞋,腰上系着苘绖,千人披麻,百民带孝,从四面八方号哭奔来,为三闾大夫送葬。从玉笥山到坟地的十多里路上,旗幡似飘飞的秋叶,挽帐若低垂的浓云,长长的人流沿着汨罗江缓缓移动,引幡的,打旗的,执引的,奏哀乐的,搀孝的,抬杠的,叫号的,箪食壶浆的,呼天号地的,悲怆欲绝的,捶胸顿足的,指天誓日的,膝行而前的,江两岸,山上下,童叟涕泗流,妇孺泪眼红,漫漫华夏大地淹没在汪汪泪水之中。送葬的人们来到坟地,无休止地挥泪,哭泣,泪水把焦干的红土湿透,满山低矮的树枝和草稍上挂着晶莹的泪珠,好似落过一场毛毛细雨。这哭声感天地,泣鬼神,只哭得乌云滚滚,悲风阵阵,落叶飘飘,日月晕晕,天地昏昏……
屈原安葬以后,来这里凭吊的百姓络绎不绝,每天从早到晚,通往汨罗山的大路小路人流不断,山下汨罗江边停靠着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从屈原的家乡归州,到屈原曾经为官的鄂渚、郢都,以及屈原曾经去过的常德、辰溪、溆浦、长沙、桃江等地,都有百姓远路迢迢地赶来祭奠。连楚国的旧臣也三三两两偷偷来到这里,燔柴,奠帛,读祝,叩头,他们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咬牙切齿地骂昏君,骂奸佞,骂秦军,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一天上午,小媭来到父亲的坟前烧“六七”,尚未摆出供品果蔬,忽然发现从远处走来了三个青年,急忙提着篮子闪到一棵大松树后回避。三个青年来到屈原坟前,先是叩头祭拜,然后坐于一旁闲话。只听那个穿黄袍的青年愤愤不平地说道:“屈大夫死得太惨了,这天下哪里有什么正义可言!”
着绿衫的青年连忙接话:“三闾大夫死得虽惨,他们尚不肯善罢甘休,听说还要来挖坟呢!”
那个穿白袍子的青年好像根本不知道这回事,吃惊地问道:“要来挖坟?”
“是呀,那些投降了秦军的乌龟王八蛋,见荆楚大地处处飘扬着抗秦的旗帜,说这是屈原大夫的阴魂不散所致,因而欲来挖坟。”
“真他妈的可恶至极!……”
……
这三个青年后来还说了些什么,小媭没有听清楚。这时,她没有哭,没有泪,脸色惨白,心里像一团火在燃烧。她极力思考着保护父亲坟墓的办法:自己跟他们拼吧,那是以卵击石;请翁老爹发动群众跟他们厮杀吧,汨罗江畔就会遭血洗。她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在汨罗山上再造一些假坟,让欲挖坟者不知该从何下手。
主意既定,小媭走下山去,来到一个松软的土堆旁,一手撩起罗裙,一手把红土抓进罗裙里,一把,两把,三把……罗裙装得满满的了,她就兜着往山上走去,倒在父亲坟堆附近的一片草地上。她就这样抓着,兜着,往返地运送着。太阳当头,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小媭在烈日下往来奔波,晒得头昏眼花,累得张着大口喘气,浑身热汁涔涔……
小媭为父筑坟的消息很快地传扬开去,翁老汉获悉后先是将小媭责备了一顿,然后组织四邻八乡的民众都来帮忙,仅用了三五天的时间,便为屈原筑了十二座疑冢。这十二座疑冢象屈原的真坟一样大,一样尖,一样圆,坟前竖着一样的墓碑,碑上镌刻着一样的碑文。疑冢既成,即使那些来帮忙筑坟的民众,也难辨其真伪是非了。
一天清晨,汨罗江上突然驶来了五条官船,每条船上四个人荡桨,两个人摇橹,桅杆上高高挂着两面杏黄旗,上面分别写着“肃静”、“回避”。领头一条船上站着个彪形大汉,官衣官帽,络腮胡须遮盖了满脸的横肉,左手叉腰,右手抓着挂在腰间的一把长剑,那神情颇似阎王老子面前的判官。
这五条船逆水而上,在汨罗山下的河边一齐靠岸。那黑大汉一声喊,从船上走下十多个扛锄拿锹的士卒,一齐都向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