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章 沉重打击 深远影响
粽子的来历。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流传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亚诸国,其范围必将日益扩大。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屈原的诗赋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这里仅就历代的诗人略举几例。
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无论何时何代的中国人,都是在他的伟大影响之下。”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的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尤其是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更是具有巨大的鼓舞性和号召力,仁人志士无不受到感召而奋起。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高唱“屈平诗赋悬日月”,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手法,安史之乱中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他那忧国忧民的激情像火山爆发一样倾泻而出,写出了不少反映现实的佳作。诗圣杜甫不仅非常钦佩屈原的艺术成就,明确表示要“窃攀屈宋宜方驾”,而且十分敬佩屈原的为人,抒发了“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感叹。他“穷笔忧黎元”的忧患意识和“济时肯杀身”的献身精神,与屈原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
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引屈原为同调,对他的爱国激情表示强烈的共鸣:“《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同时以屈原精神激励自己收复失地的壮怀:“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他的巨量诗作中,最为突出的是那火一样的爱国激情。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以屈原自比:“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他不断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勉励自己,连赋《闲山居》也“细读《离骚》还痛饮”,其大气磅礴的爱国词作颇有屈原之风。李清照这样婉约派的大家,在国难当头之际,也受到屈原的《国殇》的感染,抒发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足见屈原精神感人之深。
明朝末期,爱国主义诗人陈子龙以“弱龄的骚雅”自诩,他对屈原的遭遇愤愤不平:“佞人托肺腑,中正难久安。”“楚国乱无极,屈平困上官。”并写下了大量的充满时代气息的诗作,决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他积极组织抗清复明的活动,兵败被俘后,毅然投水殉国,成为仿效屈原的光辉典范。陈子龙的学生、少年英雄夏完淳也表示过要追随屈原的决心:“招魂而湘江有泪,从军而蜀国无弦。”被捕后他宁死不屈:“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真是“魂魄毅兮为鬼雄”!
辛亥革命时期,女中豪杰秋瑾,“为争取祖国的光明前途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个人的一切。”关心祖国的危亡,抒发爱国主义的情感,构成了秋瑾诗词的中心内容,屈原精神的影响显而易见。十八岁居湘时,她就写下了《吊屈原》一诗,怒斥“楚怀本孱王,乃同聋与瞽”。后来写下的《感愤》,直接吐露出“情沙有愿兴亡楚”的志向。为了报效祖国,她“危局如斯放惜自身?愿将生命作牺牲”,立誓“拼将十万同胞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慷慨激昂的斗争意识和牺牲精神动人心魄。就义前,她镇定自若,脱口吟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词,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对于民族命运的担心,尽在一句之中,七个字饱蕴爱国主义的真情。
“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的诗人是永远不朽的。”屈原的深远影响,不仅在华夏大地,不仅对炎黄后裔,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确定纪念的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中,就有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