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图变法深察民情 建武卒巩固边防
起说:“好了,出来快一天了——还有很多事要办呢!咱们回去吧!”范匮听着吴起那不容置辩的语气,只好无奈地摇摇头,跟着吴起往回走。
走着,走着,吴起忽然问范匮:“范贤弟,你跟了我一天,都听到了什么?”“我……听到了西河百废俱兴,老百姓安居乐业!”吴起对范匮的话显然不满意,他问:“还有呢?”“还有?”“当然还有!百姓们告诉我,以现在的情况,可以在他们当中征兵了!”“上将军,要征兵?”吴起点点头说:“对,你记得我一年前曾对你说过,从内地调来的二十万兵马在此驻扎并非长久之计。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就地征兵,现在可以了——奖励耕种的制度激发了大家的干劲,而免除军士家的田租、劳役,又让大家感到当兵是一件既光荣又有利的事……”范匮若有所思地说:“还真是这样,刚才的那个农妇不是还一劲羡慕她家的那个邻居,说人家的儿子当了兵,家里就不用交田租,股劳役,还说她要是有儿子也叫他当兵去——看样子,要在西河招上个十几万的士卒还真不成问题!”“十几万?”吴起摇摇头说,“用不了那么多——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并不取决于人数的多少,而且如果从百姓中过多征兵,则必然会影响生产。要知道作战是要以稳固的生产、大量的装备为后盾的呀!所以,征兵要用‘少征兵,征精兵’的办法。”
几天后,西河各地张贴出了要招收青壮年男子,建立新军“武卒”的榜文。正如吴起所分析的那样——由于有了前一年的准备,西河百姓对征兵已不再有反感,相反,因为应征士卒的家中可以享受很多国家给予的优待,老百姓们开始把应征当兵看作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听说了要建立“武卒”的消息后,不仅西河百姓当中有很多的青壮年纷纷应征,甚至连住在魏国内地的不少年青人也赶到了吴起的郡守衙门,要求加入“武卒”!人数远远超过了预定招收的七万人。面对众多的应征者,吴起自有他的办法。
吴起让所有前来应征的人都集中到了临晋城中的大校军场,对大家讲道:“各位弟兄!我吴起在这里先谢谢大家能如此踊跃地应征!但是大家想想,要是你们这些青年人都当了兵,那地谁来种?牛羊谁来养?打仗用的盔甲、兵器谁来造?所以,这次只招收七万人!其余的人还请回去干自己的本行吧——干得好,一样可以立功受赏!”
经吴起劝说,一部分人离去了,但大多数人还站在原地。吴起看了看大家,对旁边的士卒挥了一下手,说道:“去叫他们把东西搬来吧!”那士卒转身去了,工夫不大,几十辆装载着盔甲、武器、干粮的马车驶进了校军场。
一见这些马车,大家高兴了,纷纷议论着:“嘿!吴大人要给发装备了!”“那就是收下咱们了!”吴起叫士卒拿过了一套装备,放在他的脚前,然后对大家说:“大家都想留下,可我只能留下你们当中的七万人……只好测试一下了!”“行啊,吴大人,你就说怎么个测试法吧!”一个前来应征的小伙子迫不及待的喊道。“好,我就说说这测试的方法。”吴起说,“首先,把全套的盔甲穿上,再带上长戈,佩上长剑,挂上强弓,然后再背上一壶箭和三天的干粮——这一套东西可是有百十多斤呢!”说着,吴起一样一样的把装备举起来给来应征的人看。大家看了,纷纷说:“吴大人,这没什么!我们都行!”吴起听了,笑笑,接着说道:“大家别急嘛!听我把话说完——把这些装备穿戴好之后,从这里出发,到南门外五十里处的那个小山上去。范犀首在那个小山顶上等着大家,大家会从他那里拿到一块木牌。拿到木牌后,大家马上返回——能在申时二刻前把木牌交到我手中的,就可以留下了!”
这次,人群中再没有发出自信的喊声——现在辰时已过,要往返一百里,再加上百十斤的装备,想要在申时二刻回来绝非易事!“怎么样?谁来试试?”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