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来自秘密世界的报告
    这是一个秘密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充斥着阴谋和欺诈的世界,随着彼得·赖特的叙述,它在我们面前悄悄掀起了面纱。

    谈到情报工作,我们会联想起苏联的克格勃,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它们都曾在冷战时期大放异彩。而在英国,这一工作是由军情五处(后称为国家安全局)和军情六处(后称为英国秘密情报局)负责的。本书的作者,就是掌管对内反间谍、反渗透的军情五处的高级官员。

    作为一个高级间谍官员的回忆录,这本书给人的突出感受是真实。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当时曾经阻挠它的出版。现在,它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把英国情报部门在冷战时期的秘密情报活动带到了我们面前,它让我们再一次经历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广泛对峙,其中涉及的许多重大的事件,比如古巴导弹危机,苏伊士运河事件,引导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次作一回顾。而书中提到的许多人物,比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胡佛、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希思、撒切尔夫人,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书中所写的就是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电影《007》系列。它推出的“詹姆士·邦德”仿佛成了英国间谍甚至所有间谍的代称。“邦德”演的是英国打入其他国家的间谍,而本书作者正好是抓间谍者,是抓来自其他国家的或本国内部的“邦德”们。“邦德”是潇洒的,他可以上天入地,天南海北,打入对手的秘密领地如闲庭信步,获取对手的秘密情报如探囊取物,身边不时还有漂亮女郎相伴,他让我们在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巧合和有惊无险的追击中体会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而作者笔下的间谍生活是紧张而沉重的,无论抓间谍者还是间谍,无时无刻不在斗智斗勇。对于间谍而言,一旦被发现,下场是可以想像的;而对于作者这样的抓间谍者来说,处境同样是不妙的,因为他必须潜入对手内部去搞窃听,并且从叛逃者的口供中寻找蛛丝马迹,其间还有很多矛盾疑团需要去辨析,更尴尬的是,当有些情报牵涉到本部门的同事甚至上级时,对他们的调查就要冒很大的风险。作者不是圣人,手中也没有最高统帅的尚方宝剑,在这种情况下,审问同事是一件很伤感情的事,一旦调查出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裂痕。正如作者感慨的那样:“情报这个行当,是非常孤独冷寂的。当然也有同志般的忠诚与友谊。可是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你总是孤立无援的。你得独自恪守机密,你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总是处在极度的紧张状态中。”邦德很潇洒,可那毕竟是电影中的;我更相信作者的叙述,他揭示的是间谍和反间谍工作真实的一面。作者不是小说家,也不是商业写手,而是一个从技术工作即窃听起家的谍报人员,所以他没有构筑故事。梳理情节、制造悬念的本领,我们不能要求作者像福尔摩斯一样断案如神,事实上,他经常是徘徊在敌我之间,徘徊在确定与怀疑之间,虽然他对情报有很强的洞察力,也由此识别出了很多间谍,但有些时候却毫无结果,只能将怀疑埋在心里。事实的真相也许将永远沉积在一系列错综复杂事件的底层,不为人所知,读者的阅读好奇只能够有限度地满足,这使得他的回忆录似乎没有侦探小说好看;另外,他的叙述是松散而带有跳跃性的,从一个行动跳到另一个行动,从一个情报跳到另一个情报,只有一个中心工作(搜查内部间谍),而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有时候一个行动没讲完,又谈到另外一个行动上去了;有时候一个情报牵扯到以前没有解决的另一个情报,于是回过头去重翻旧帐;有的时候一个很值得追究下去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只得不了了之了。但是,考虑到间谍工作的特殊性和回忆录的真实性,作者没有因为不能解释原因或不能交代结果就放弃哪怕是一点点的线索,没有为照顾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作省略或加工,由于他的工作到处都有悬念,到处都有情节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抓间谍者简介 >抓间谍者目录 > 来自秘密世界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