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善用你心灵:如何运用头脑
假设某甲能做出某种结果,是因为他在心理及生理上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如果你完全按照他的行为,就能够做出和他完全相同的结果。所以,你若想做出这种结果,就得晓得需要哪种成分,而这些成分就是指我们的五种感元。然而光是知道这些成分仍然不足,如果你真是希望做出分毫不差的结果,就得知道每种成分的精确用量。如果某种成分的用量放错了,你就无法做出想要的那类结果。
当我们想改变对某事物的看法时,就得改变下列二者:第一是感觉的方式,第二是行为的方式。例如:一位烟枪在每取一枝烟时,都会先考量他当时的身心状况,以决定是否应抽烟。在第三章我们谈到,要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和行为,得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就是改变生理状态,那样便能改变他的感觉及后来的行为;第二就是改变他的内心储忆。本章要告诉诸位如何改变储忆的方式,以便能鼓舞我们产生某种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的行为。
有两种方式能改变我们的内心储忆。其一是改变储忆的内容:例如我们以乐观的心情去看悲观的故事,感受就有不同。其二便是改变储忆的方式:我们在内心里都有某些特殊倾向,引导脑子用某种方式回应。例如,有些人觉得图画对他们会有较大诱力,另外一些人却觉得声音的影响力较大。由此观之,每一个人都具有某种感觉倾向,若我们能找出这种特殊感觉,便可控制自己的心智,用鼓舞取代束缚的方式,助你储忆。
如果我们想要模仿别人的成就,不仅需要知道他心中当时的图画,以及对自己的心语,同时更要知道当时他内心里的状况。要想测知这种状况,就得借助次感元之力了。次感元就是把感元做更微细的划分,这是构成任何人经验的最小且更精确的单位。例如要想了解且能控制视觉经验,就得知道它是亮或是暗,是彩色的或是黑白的,是动态的或是静态的。同理,在听觉上,我们得知道那声音是近是远,是高声或低语,是空荡的或清脆的。在触觉上,要知道是硬是软,是尖锐或平滑,是有弹性的或僵硬的。以下就列出可能的次感元:视觉:1.动画或是定格2.彩色或黑白3.亮度4.画面大小。(是真人大小亦或不是) 5.主体大小6.是否身在其中7.与画面之距离8.与主体之距离9.立体画面10.彩色之浓度或黑白之深浅11.明暗之对比12.移动之节奏13.焦点(清晰或模糊) 14.是主角或配角15.观看角度16.画面数目17.观察位置18.其他听觉:1.音量2.声调(间断或连续) 3.节奏(正常或不正常) 4.是否变调?为何变调? 5.速度6.有否暂时休止7.口气8.音质9.声音是否独特? 10.是否有回音11.发声位置12.其他触觉:1.温度2.材质3.是否振动? 4.压力5.是否移动? 6.存在时间长短7.是否静止?或间歇跳动? 8.强度9.重量10.密度11.所在位置12.其他疼痛程度:1.是否刺痛? 2.冻痛或灼痛3.肌肉张力4.急痛或缓痛5.压力6.持续时间7.是否间歇性? 8.疼痛位置9.其他
上述是从感元来划分,另外还有一种划分,就是这个画面到底是切身的或是无关的。切身的画面就是你身历其境,是当时你本人就在现场看、听、摸周遭的一切。无关的画面就是你冷眼旁观,像是在看电影似的,观看自己在画面里的一切活动。
花点时间回想一下最近令你愉快的经验,并且真正地陶醉其中。看看你看到了什么,是事还是物、颜色深浅为何、亮度为何等等;听听看你听到了什么,是人声或是其他声响;想想看你有什么感觉,是何情绪。好好地去体验一番。现在请你置身于本身之外,看看自己在做些什么,去体验看看。这两种的感受有何不同呢?是前者或是后者感受较强烈?我想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与你有关,后者与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