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北红军的先河——南梁游击队的诞生
连璧驻地。刘志丹便留下马锡五在赵连壁的队伍中帮助整训部队,自己又回到保安,与党组织负责人曹力如、刘兆庆等联系,以取得党的指示,。继续组织革命武装。
综上所述,从“三道川事件”到“早胜事件”,陕甘边的“兵运”工作连续遭受到重大挫折,创造红军的计划也随之一再落空。一次又一次的沉痛教训使刘志丹深刻认识到,在陕甘边乃至西北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必须走井冈山的道路,即“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①因此,只有走独立自主地发展革命武装道路,陕甘边武装斗争才会有光明的前途。正如刘志丹在总结“兵运”工作教训时所指出的那样,“陕甘边‘兵运’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③在吸取了“兵运”工作的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刘志丹决心转变创军方式,深入陕甘边区的深山,改造农民绿林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使革命武装的创建工作真正与工农运动的发展相结合。
三、倒水湾整编和南梁游击队的创建
“早胜事件”后,刘志丹回到保安。马锡五在赵连壁队伍工作了一个月后也来到保安找到刘志丹。两人一同回到南梁一带,深入考察南梁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及群众条件。刘志丹和马锡五一道,钻梢林,爬高山,饥餐野果,渴饮山泉,踏勘了南梁数百里梢山的地理环境,他们从平定川、瓦子川到柳沟、麻地台川、井岔沟、荔园堡、南梁堡、东华池……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当地的贫苦农民就象见了久别重逢亲人一样对待他们。在南梁平定川,有个老杨村,只有几户人家,有一户贫苦的农民老婆婆和儿媳妇为了招待刘志丹,瞒着他们,连夜摸黑上山拔回了尚未成熟的养麦,揉下颗粒,用锅炒炒干,用擀面杖碾烂,再用细箩过了,才为刘志丹做了顿他最喜欢吃的荞面饸饹。当刘志丹得知消息后表示歉意时,那位朴实的老妈妈真诚地说:“只要闹红成了事,把心摘下来也舍得。”这件小事,曾经传为佳话,在陕甘宁边区广为流传。
刘志丹在对南梁地理、民情和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之后,认为南梁是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工农红军的理想地方,这里地处陕甘两省交界的偏僻山区,是反动统治势力的薄弱环节,有利于革命力量的聚集和发展;这里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上自给自足,有利于屯军养兵;这里阶级压迫深重,土地兼并极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贫苦农民有着强烈的土地要求和革命愿望,具有建立根据地的群众基础;这里有几百里的子午岭林区,森林蔽日,梢林遍地,山大沟深,回旋余地很大,极利于游击活动。我党在这里建立红色武装和红色政权,进可直逼关中,退可据守山林,有利于机动作战。因此,南梁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方面,都具备发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是创建根据地的理想场所。当时刘志丹曾高兴地说:“南梁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有山,有川,有梢林,又是两省边界,敌人统治困难,我们活动方便。只要在这里建立起了根据地,再步步向外扩展,就能把红旗插遍西北。”
在考察了南梁地区的情况后,刘志丹下决心在南梁一带组建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9月,他来到合水县平定川倒水湾杨培盛的农民武装驻地。此时,杨培盛在南梁平定川一带拉起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贾生财在合水蒿嘴铺搞了个近百人的民团,赵连璧、同守孝也在子午岭林区发展起了二百多人的农民武装(同守孝被叛徒杀害后,他的队伍与赵连璧队伍合并)。这三支农民武装共约400余人,他们聚集在子午岭梢林,杀富济贫,反抗国民党反动官吏及豪绅的压迫,但就其性质来讲大体还属于旧式农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