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第一次反“围剿”战争
    1934年2月至5月,国民党陕、甘、宁三省军阀调集10000余人的兵力对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刘志丹率领陕甘边红二十六军主力,在地方红军游击队的配合下,转入外线,南征北战,东拼西杀,纵横驰骋于陕甘边的广大地区,连战连捷,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终于在5月下旬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精心组织的反革命“围剿”。这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是陕甘边红二十六军自创建以来取得的一次伟大的胜利,它不仅使南梁根据地得到巩固,而且还扩大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解放了十几个县的广大农村。这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也使红二十六军的反“围剿”作战经验更加成熟,形成了陕甘边地区红军作战的基本思路。

    一、陕甘边红军反“围剿”方针的制定

    陕甘边红二十六军的不断发展和第二路、第三路游击队的壮大,陕甘边南梁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展,直接威胁着国民党反动派在陕甘地区的反动统治。于是国民党反动派从1934年2月开始,部署了第一次的反革命“围剿”。敌军采取分片负责的划区驻剿和竭泽而渔的进剿、堵剿手段,对陕甘边红军实施反复清剿。这次“围剿”中,敌使用部队有8个团正规军及各地主民团,总兵力达10000余人,兵分八路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心区逐次推进,以达到逐渐缩小红军主力的活动区域,限制红军的机动作战能力,压迫红军主力于南梁地区,迫使红军在狭小区域与其作战,进而全歼陕甘边红军的企图。

    国民党反动派用来“围剿”陕甘边根据地的八路人马是;第一路,驻防耀县的陕军干部团;第二路,驻守小桥的陕军特务团;第三路,驻防正宁的国民党甘肃警备第二旅一个团;第四路,驻守庆阳的甘肃警备第二旅一个团;第五路,防守旬邑的陕军何高侯团;第六路,驻守合水的甘肃警备第二旅一个团;第七路,驻守洛川的陕军冯钦哉部一个团;第八路,驻守保安的高双城部一个团。各地民团武装配合敌正规军的进攻行动。

    具体“围剿”部署是,以驻守庆阳、合水一线的甘肃警备第二旅的两个团配以陇东民团军谭世麟部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分兵“进剿”;以驻守耀县、旬邑、洛川、正宁、保安等地的六个团陈兵堵截。敌人的用心十分险恶,妄图实现其在中宜一带截击红军不能东进。封锁洛河一带阻止红军不能北退,南面大军压境使红军不能交锋,西部重兵扼守使红军不能突围,最后逼迫红军与其在南梁地区决战,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

    刘志丹同志纵观全局,洞察敌情,与红四十二师党委和师指挥部其他同志一道认真制定和研究了反“围剿”的方针和军事计划。刘志丹等同志认为,敌军虽然人多势重,但也存在着不少弱点和困难。一是战线过长,无法集中兵力作战,只能分片分段地“剿防”和“追剿”。无法立刻造成与红军主力决战的条件,二是参加“围剿”的国民党部队部是杂牌军,有的还遭受过红军的严重打击,心存疑虑,各军阀之间都想扩大地盘,想保存实力,因而各自为战,不执行统一的指挥,因此各部之间很难达到协同作战。据此,刘志丹和红四十二师党委制定了打破敌军大规模“围剿”的方针:充分发挥游击战争的优势和特点,集中主力红军,跳出外线,诱惑敌人,寻找战机,歼灭弱敌,达到彻底粉碎敌军“围剿”的目的。在军事部署上,以第二路游击队一部坚持在南梁中心区内线,防御打击进剿之敌,以第三路游击队各部牵制和袭击南线敌军,使其不能分兵冒进。以红四十二师主力红三团、骑兵团和第二路游击队的一部跳出外线打击和消灭敌军。在作战的策略上采用机动灵活,声东击西,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各个击破的战术,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彻底粉碎敌军的“围剿”。

    2月上旬,刘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陇东老区红军史简介 >陇东老区红军史目录 > 第五章 第一次反“围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