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一、试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设、教育文化、干部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所以,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南梁再次成立,是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的标志。
3.陕北的革命斗争及陕北革命根据地
在陕甘边革命斗争艰难开展的同时,陕北革命根据地也得以创建。1928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陕北特别区委员会在绥德西川苗家坪南丰寨(今属子洲县)成立。1930年10月改属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12月划归中共河北省委领导。1933年3月,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派孔原到天津主持北方地区工作。中共陕北临时特别委员会归其领导,马明方代理特委书记。在1933年3月至1935年2月期间,中共陕北特别区委设有同级的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及先后组建的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陕北红军第一、第二、第三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以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陕北特别区委员会,其下领导陕北12个县的党政军群组织。1933年12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谢子长、郭洪涛回陕北工作,谢子长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这一时期,陕北地区党的组织逐步恢复和发展。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1934年陕北地区的武装斗争全面开展,农民群众抗粮、抗税、抗租、抗债、抗捐斗争不断高涨,乡村贫农会、赤卫队普遍成立。特别是在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军事“围剿”之后,安定、绥清、绥米、佳吴边等几块根据地(除神府以外)连成一片,形成纵横几百里的陕北根据地。截至1934年底,陕北特委下属府谷、神木、佳县、横山、米东、吴堡、绥德、绥清、清涧、安定、赤源、延川12个县委。
4.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陕甘宁边区的建立(1935年2月一1937年9月)
1934年秋,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在各自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军事“围剿”之后,红色区域都不断扩大。陕甘边的游击战争向东推进,陕北游击战争向南发展,两块根据地仅百里之隔,且日趋靠近。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惊慌,纠集了陕甘宁晋四省军阀部队约五六万人,向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严峻的斗争态势,迫切要求两个特委实现统一领导,迫切需要两支红军紧密配合、共同作战。
1935年1月,陕甘边区特委派刘志丹、惠子俊等率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第二团北上,到达陕北根据地的赤源县水晶沟,刘志丹、谢子长就成立西北党和军队的统一领导机构,以及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方针等问题,进行磋商,取得完全一致意见。2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峻(今属子长县)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陕甘边区特委保留。陕甘边区特委和原陕北特委所属各县(工)委均由西北工委领导。西北工委归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领导,1935年6月后改归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在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指挥下,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并肩战斗,于1935年夏相继解放延川、保安、靖边等六座县城,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后称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9月,中共鄂豫陕省委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合并为中共陕甘晋省委员会,改组西北军委。陕甘晋省委归中央北方局领导。这一时期,由于实行“左”倾冒险主义,发生了陕甘错误的“肃反”事件,大批红军干部和机关干部被错捕错杀,严重地削弱了根据地的革命力量。加上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尚未粉碎,西北根据地陷入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西北根据地的靖边县吴起镇。中共中央得知陕北正在“肃反”,立即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