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中央红军入陕北——献“奠基礼”
    哈达铺获重要情报

    党中央和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一、三军团,从巴西急走,脱离险区后,于9月12日在川北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申中央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13日,率改编后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16日逼近甘南重要关隘腊子口。

    腊子口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咽喉。两侧的山崖近在咫尺,都是悬崖峭壁。右边的一整块峭壁,拔地而起,高达300多米,别说人爬不上去,甚至连山羊也无处插足。山口宽约30米,最狭窄处只有三四米。两山之间是一条水深流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木桥,对岸筑有坚固的碉堡工事。国民党新编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凭险扼守。腊子口后山没有仓库,囤积大批粮食和弹药,既可保证部队长期踞守,又可随时得到主力部队增援。

    红军要北上甘肃,除通过天险腊子口外,别无他路。毛泽东决定,“非消灭该敌不能前进”。任务交给了红一军团二师的四团。红二师师长陈光和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亲临腊子口前沿察看地形,研究作战部署。

    16日晚上进攻开始,杨成武带领一个连担任正面攻击,但由于敌人坚固防御体系的阻拦,5次进攻都未能奏效。王开湘率领的从右侧峭壁间迂回敌人侧后的两个连,用马匹将战士们驮过河,由一名会攀藤葛的苗族战士利用匕首、短刀,首先攀登上危险的山岩,在浓重的夜色掩护下,依靠皮带、绑腿、绳子连接,一批一批地把战士们拉上右岸峭壁的后坡。然后,战士们突然从敌军背后的峰顶,向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里扔手榴弹,像神兵天降般地奇袭敌人。几分钟内,敌军便乱了阵脚,纷纷滚下山坡,狼狈逃窜。

    9月17日凌晨,四团终于占领了腊子口,并乘胜追敌,缴获了数十万斤粮食和2000斤食盐。这些物资,对刚过草地、仍受饥饿威胁的红军战士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红军过了腊子口,下一步去哪里?北上只是一个战略方针,究竟是到甘肃、陕西,还是去宁夏、新疆?当时,党中央对长征的具体目的地,尚未真正确定。过了腊子口后,毛泽东等便立即布置一军团,派出侦察连到哈达铺侦察敌情,待弄清敌情后再作决断……

    哈达铺自古是甘南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镇的外围历来有重兵把守,国民党政府官员和普通市民均认为短期内不会发生战争。9月的阳光普照大地,正是甘南最好的时光。红色或白色的野菊花,还有蓝色或紫色的牵牛花,争相斗艳,点缀着镇外的野地,增添了几份安宁的气氛。

    这时,一小队国民党中央军正大摇大摆地来到镇上,为首的是一位中央军中校,还有少校以下10多人。突然得到消息的镇长、国民党党部书记、保安队长等一批镇上官员和有名士绅,立即出门欢迎,热情接待,生伯得罪这些骄横的中央军官兵。

    正当这些中央军官兵在镇政府大堂里高谈阔论,要镇长们谈谈敌情和社会治安状况,享用着喷香的茶点时,又突然接到报告,说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的少校副官从兰州路经哈达铺,特来拜访。“自家人”见面,免不了称兄道弟,嘘寒间暖。分别时,中校对鲁大昌的少校副官说:“老弟先忙着,晚上定来下榻处拜访。”少校副官连说:“不敢不敢!”当晚,中央军中校一行人来到鲁大昌的少校副官下榻处“拜会”,发现他带着许多书籍、报纸和衣物,顿感喜出望外。原来这位中校正是红一军团侦察连长梁兴初,而那少校便是侦察连指导员曹德连。他们奉命到哈达铺侦察敌情时,毛泽东曾当面交代:“指导员,你注意,给我找点‘精神食粮’来。国民党的报纸、杂志,近期的和比较近期的,各种都搞几份来。”于是,他们便抱怨几天来执行公务,消息很闭塞,提出看看少校副官所带的近期报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简介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目录 > 第十章 中央红军入陕北——献“奠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