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章 西渡嘉陵江——红四方面军长征第一战
    夜抬桥、船过大山

    1935年3月27日下午6时,太阳被群山吞没了,炊烟弥漫着山野,正是百鸟归林、牛羊回圈、人们收工回家的时候。但是,川北嘉陵江边一座叫作凉风坯的大山的各条小路上,却突然热闹起来。一队队、一簇簇的人流,抬着木船、竹筏和各种浮桥构件,正迈着沉重的步伐,压低声音喊着号子,向凉风垭的主峰瞒珊而进。不能打火把,不能大声喊号子,一切必须隐蔽、秘密、有条不紊地进行。漆黑的夜幕笼罩大地,山风呼呼,荆棘丛生,人们喘着粗气,不时惊起林间栖息的鸟群,吓跑山间的野兽。凉风垭高耸入云,既陡且险。仅有的小路,平时走人尚且困难,如今靠人力拽抬,把大船和便桥抬过山去,谈何容易?多少人肩磨破了,衣服撕烂了,皮肉出血了,血汗洒在险峻的荒山野岭之间。30里的翻山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啊!最陡的地方,被抬的船和桥几乎直立起来,一旦失手即要连人带物滚下山崖,人死船散。抬船队伍艰难地行进着。

    70多只木船、3座浮桥的构件,要在一夜之间从30里外翻越凉风垭大山,抬到塔子山下,这是何等的大工程,需要多少人力,又要克服多少困难啊!

    一位“老嘉陵”(船工)说:“我活了60多岁,走遍了全四川,只见水里行舟,河面架桥,从未见过山里行船,峰顶架桥的。这样破天荒的事,我现在亲眼见了,亲手干了,真是开了眼。要不是共产党和红军,连想都不敢想啊!”负责动员群众的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傅钟等人,此刻的心情真是又自豪,又紧张。

    一个月前,红四方面军根据党中央的电报精神,准备西渡嘉陵江,前往川西北地区,与中央红军会合,开辟新的苏区根据地。具体工作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负责。徐总指挥率领部队首先扫清了嘉陵江以东之敌,全军西进到嘉陵江东岸。但是,被打跑的敌军破坏和拉走了江东一切可作渡河的工具,并在西岸修了大量碉堡,聚集了四川军阀邓锡候的二十八军和田颂尧的二十五军共53个团的兵力,严密防守嘉陵江西岸地区,妄图依托嘉陵江天险阻止红军渡江西进。

    嘉陵江是四川的一条大江,江宽水深流急,奔腾在川北的崇山峻岭之间,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要,凶险难渡。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方面军领导认为要在敌人火力控制下取得渡江胜利,必须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寻找隐蔽地点造船,然后秘密抬到进攻出发地,突然发起宽正面的、大纵深的突然进攻。

    经过徐向前、孙玉清、杜义德等人的反复观测,选中了塔子山地区为主要强渡场,而以山背后的王渡场为造船造桥场所。因为该地山高林密,便于隐蔽;后面是一个宽广的平坝子,可以集结部队;该地有一个嘉陵江的支流东河,可以进行强渡演习和战前模拟练兵。是一个理想的地方。

    “造船厂”仓促建起来了;“扎桥坊”也盖起来了;老船工背着干粮带着工具从大巴山赶来了,青壮年也把自家的木板扛来了,桐油送来了,数百人上千人紧张地干起来了。

    没有铁钉,把破锅和庙里的废钟熔化,自己造。没有熔炉,在地上挖一个深坑,土法上马,创造条件代替。经过紧张而艰苦的努力,70多只木船和3座竹桥的构件都按期造出来了。

    指挥部一声令下,70多只船和大批便桥预制件一夜之间抬到了30里外大山后面的塔子山。

    “急袭渡江!”

    嘉陵江涛日夜流,声声拍打战士心。在等待渡江的时间里,时间总是那样的漫长。担任主攻任务的红三十军副军长程世才和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不时地看看怀表。好不容易把太阳爷盼落了山,可是,江面上又升起了大雾。

    飘飘渺渺,如纱如云,把战前的嘉陵江装点得颇有诗情画意。

    “急袭渡江!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简介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目录 > 第八章 西渡嘉陵江——红四方面军长征第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