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被迫长征的外国传教士——勃沙特
    又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

    这是一个差点被历史所湮没的故事。

    几十年来,大家只知道军事顾问李德曾以唯一参加长征的外国人而闻名于世。然而,还有一个在长征的红六军团中生活了18个月的外国人,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瑞士籍英国传教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

    这个故事是《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先生引出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索尔兹伯里先生受斯诺写作《西行漫记》一书的鼓励一直想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路走一趟,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83年8月,他终于得到了来自北京的消息:通往长征的大门打开了。1984年,年届76岁高龄的这位著名美国记者来中国采访有关长征的故事。他不顾年老体弱,重踏当年红军长征之路,遍访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老红军,精心收集与长征有关的各种资料。他在采访了当年的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将军之后,来信提了一个问题:

    “我还有一个问题,一个法国传教士(为英国之误,下同。——作者注)及一张法文分省地图有关的问题。我读了有关这件事的一本书,书中谈到一位名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的法国传教士说,他曾经在你的部队里呆了18个月……书中写道,他对于红军的非凡能力和严明的纪律,印象非常深刻。”索尔兹伯里的一封信使一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传奇经历,清晰地浮现在萧克的回忆里。

    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自从1934年8月7日从江西遂川出发,转战数千里,历时50余天,经过无数次生死血战,终于突破了湘、桂、黔3省敌军的包围,按照中央的意图,正向黔东与贺龙率领的红军会合。10月1日,红六军团在贵州的施秉与黄平之间,突破了黔军阵地,并袭占了黄平老城旧州,还在城内的一所教堂里发现了一张一平方米的贵州省地图。萧克接到报告十分高兴。因为红六军团从湖南进入贵州,一直用的是旧中国中学生课本上的地图,图中只有省会、县城、大市镇和大河流、大山脉,行军作战十分不便,经常走冤枉路或因地势、敌情不明而给部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萧克急命人将地图拿来,可打开一看就傻了眼,这是一张法文地图!

    萧克正在为此事着急的时候,又接到一个报告,在向旧州进发的路上抓住了几个传教士,询问怎么处置。萧克毫不犹豫地说:“先扣起来。”这一时期,红军对传教士的印象不佳,总以为那是外国殖民者文化侵略的产物,多数都是帝国主义的侦探。因此萧克作出这一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

    萧克突然想到了那张法文地图,就问道:“他们中间有没有懂法文的呢?”了解之下,果然有一个名叫勃沙特的牧师既懂法文又能讲一点汉语。

    萧克高兴地说:“快快有请!”此时的勃沙特在押解之下经过一天的行军,浑身疲乏极了,躺在床上正想睡觉。忽然有人来叫他,说是萧克军团长有请。他连忙坐起来穿好衣服,随后赶到一座作为司令部的民房前,同早已等在那里的萧克将军见了面。此时天色已晚,两人来到一张小方桌的旁边,把地图打开,借着一盏微弱的蜡烛,开始翻译地图。萧克将军指着一个个法文地名,要勃沙特读出中文。勃沙特按照他的指点,把一个个山川、河流、村镇的中文名字说出来,并一一标在图上。蜡烛光随风闪烁,若明若暗,他们两个也从互有戒心开始了融洽的交谈。当他们把地图上许多重要的地名译完,已近三更。萧克后来在给索尔兹伯里的回信中谈到:“对我来说,这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得到这样一张一平方米大的贵州地图,我们多么高兴啊!虽然在那以前,我们对于传教士的印象不佳,但这位传教士帮我们译出了这张地图,而且在口译时,边译边谈,提供了不少情况,使我在思考部队行动方向时,有了一定的依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简介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目录 > 第六章 被迫长征的外国传教士——勃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