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章 誓将天堑变通途——形形色色的桥
    峭壁飞桥

    大渡河西岸,一支排列整齐的红军部队飞速向北奔去。队伍越走越快,嗖嗖地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

    太阳已过正午了,这支部队还在前进……突然,前面的队伍停下了。

    “怎么不走了?”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大声问道。

    “报告团长,前面有条河。”“桥呢?”团长问,地图上标明这里是有桥的。

    “老乡说,桥离这里还有几十里。”“什么?!”王开湘心急如焚。早上接到军团长的命令,要红四团明晨6点到达沪定桥,现在已过中午了,还有160里的路程。怎么办?绕道找桥吧,一去一回要绕大圈子,多走冤枉路不说,更重要的是浪费掉宝贵的时间,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王开湘与政委杨成武交换了一下眼神,果断地下令:“架桥!”前卫连立即砍伐树木,为架桥作准备。随红四团行动的军委工兵连跑步来到河边。工兵连连长王耀南到河边一看,大吃一惊!只见河两岸是刀劈一样的陡壁悬崖,峭壁上端高入云霄,下端直插河底。河并不宽,不足10米。

    河水呼啸着奔腾而下,吐着白浪,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巨大的响声。工兵连自成立以来,架过各种各样的桥,但在这样的地方架桥,还没有碰到过。

    “怎么,有困难吗?”王开湘见王耀南吃惊的样子,焦急地问。

    “峭壁架桥我们还是头一回,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杨成武政委笑着说:“没关系!大家一起想办法嘛,三个臭皮匠能合成一个诸葛亮。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从无到有,有了一就有二、三、四,我们红军就是要创造前人未有的事业,你们说,对不对呀?”一席话说得工兵连的同志心里热乎乎的。献计献策会议就在河边进行了。

    “我认为,架这座桥最关键的是将人送到对岸去,然后……”一个同志说。

    “河壁这么陡,河水这么急,谁能游过去?”另一个人问。

    “水中过不去,就从空中过去嘛!”不知谁插了一句。

    “空中过去?跳过去,谁有这个本领?”有人问。

    大家沉默了。

    过了一会,一个年轻小伙子举了举手说:“我有个主意……可采用‘攀插架桥法’。”“攀插架桥法?”大家迷惑不解。

    “杨玉宝同志,你就大胆地谈谈你的想法。”连长热情地鼓励他。

    这个战士红着脸,慢慢地说:

    “首先是‘插’,就是在河这边打两排大木桩,前后相距2米,每排由两根木桩组成,木桩与木桩之间相距1米。在两对木桩的上下各固定一根结实的横木,成‘井’字形,前‘井’高于后‘井’。在后排木桩上固定一根10多米长的竹竿,在长竹竿的半腰拴上根长绳,分别朝左、右、后三个方向拉出。这样,竹竿就算‘插’好了。”“那么‘攀’呢?”“然后是‘攀’,一个人攀上竹竿顶,竹竿就开始弯向河对面,拉绳子的同志乘势缓缓放松绳子,利用竹竿的弯度和弹力,将人巧送到对岸。”“好办法!”大家恍然大悟。

    “用这个办法,还可以把树干运过去,是不是?”“对!”杨玉宝点了点头。

    “那么,前一个‘井’字架有什么用呢?”“噢,是这样,”杨玉宝解释:“在竹竿向前倾倒时,前排的‘井’字木架,就成了竹竿弯曲时的安全支撑点。”“原来如此!妙!”“就用这个办法!”王耀南决定了。接着他问大家:“谁愿做攀竿的飞人?”“我去!”大家呼地一声,全部举起了手。

    王耀南摇了摇头:“这又不是冲锋拚刺刀,做‘飞人’是个技巧活,要体轻如燕,机智敏捷。”“杨玉宝!”有人提议。

    杨玉宝身体瘦小,动作麻利灵活,而且水性好。

    王耀南与指导员交换了一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简介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目录 > 第七章 誓将天堑变通途——形形色色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