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苦难的童年
仪式非常隆重、烦琐。祠堂正中神龛里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祖宗的牌位;神龛前有一道一米多高的木栅栏隔开,前面摆着香案,香案上摆着香炉、烛台和供果;香案前站着一个主祭人,一个陪祭人和一个赞礼人。祠堂正厅前面平时是一个天井,这时都已用木板铺平,中间留下通道,左侧摆着一个大猪头,右侧摆着一只宰好去掉羊毛、内脏的全羊,作为祭品。参加祭奠的众子孙站在天井前面的下厅,按辈份排成几行,每一行面前都铺着一条一丈多长、二尺多宽的竹席作为跪拜的铺垫。仪式开始,吹鼓手吹奏礼乐,随着赞礼人的口令,主祭人秉烛、焚香、烧纸钱、念祭文,什么“左有猪首,右有羔羊,祭奠于祖宗灵前曰”念了一通,然后就是众子孙跟着赞礼人念一些祈求祖宗保佑平安、吉祥之类的词,边念边跪拜叩首;赞礼人喊跪则跪,喊拜则拜,喊起则起,个个虔虔诚诚,不敢大声喧哗。最后宣布礼成。晚上就大摆酒宴,饱餐一顿,这也是我盼一年一度春祭最要紧的一个节目。当时,因为我父亲识几个字,开始当赞礼人,以后又担任陪祭、主祭,所以,我从读私塾开始,父亲就带我参加春祭;待我上了高小,“祀会”选我当赞礼人,便正式参加春祭活动了。那时候当赞礼人也不容易,要背几十句、上百句礼仪口令,唱礼时不许笑,不许念错,都要事先背诵得滚瓜烂熟才能胜任,吃这一盛宴也得花不少脑筋。

    春祭的第三天是“祀会”议事,还是参加祭祀的成员全体出席,由负责“祀会”的长者公布一年的收支账目,提出来年的收支打算,议定聘请小学校长、教员人选和补助高小以上学生多少助学金;有时还议定保护山林、水利的规定和组织修桥铺路的人工,裁决处分违犯族规的不肖子孙。记得有一年,我看到“祀会”处分一个好吃懒做、小偷小摸的跛子,捉到祠堂外面打了三十大板屁股。现在回想起来,这三天春祭虽然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而且耗费了很多钱、粮(这些钱、粮名为“祀会”所有,实是大家辛苦劳动的积累),但对饥肠辘辘的我和穷乡亲来说,确也是难得的三天饱饭。再者,这种“祀会”议事形式,也可以说是当时农村的一种“民主”形式,虽很原始,但在落后的山区还是起了一些好的作用。

    在旧社会,我家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满崽满娇娇,带大满崽砍柴烧;一日砍一担,十天砍一礁(堆),又有卖来又有烧。”农家的伢子长大了就应该上山砍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当然也不例外,放学后,星期大,特别是寒暑假期,都要参加地里劳动,上山砍柴,有时还要和香文叔父一起挑柴到永和市去卖。他能挑一百多斤,我只挑四十来斤。每次挑柴走十几华里山路也是够辛苦的。柴卖掉后,叔父总要到饭铺里给我买一碗米饭吃,他自己却只吃自带的红薯丝饭;我要同他分着吃,他也不肯。

    永和市是浏阳县东乡的一个重要集镇,水陆交通方便,附近乡村的土特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市场十分繁华。当时,离闹市街道三四里地的水府庙里驻扎着军阀吴佩孚的部队。这支部队象土匪一样,经常到街上酗酒闹事,敲诈勒索,甚至明目张胆地拦路抢劫来往客商,群众对他们又恨又怕。有一天,我和香文叔父到永和市卖柴,不料遇到吴佩孚部队的一个采买上士说要买柴。我心想:不好,八成是白拿不给钱。急中生智,顺口撒个谎说:“老总,这柴已经卖给人家了,客人去买肉,马上回来带我们挑他家去!”

    那个采买上士把眼一瞪,恶狠狠地吼道:“他妈的,人家买得老子买不得?少废话,快挑上跟老子走!”说罢,就去解腰间的皮带要打人。

    香文叔父本来胆子就小,给他一唬,吓得打哆嗦,拉了我一把说:“伢子,跟他走吧。”

    那个采买上士带着我们来到大溪河边的水府庙,叫我们把柴挑进厨房,既不过秤,也不给钱。叔父上前恳求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李志民回忆录简介 >李志民回忆录目录 > 苦难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