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东方军两度入闽
绳,所向披靡,形成一个无坚不摧的拳头砸向敌人。但是,在“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两个拳头打人”的错误决策下,两个主力部队被分割,打击敌人的力量被分散。一九三三年夏,他们害怕根据地的坛坛罐罐被敌人打烂,以一军团为主组成中央军,于江西的宜黄、乐安、南丰一线,正面牵制崇仁、金溪之敌,看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使它失去机动灵活歼敌的机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又一度以一军团为主改组为“西方军”,节节阻击“围剿”中央苏区之敌,同样失去机动作战的机会)。同时,于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下令,以三军团(暂缺红六师)为主,包括福建的红十九师组成东方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滕代远为政治委员。为配合作战,还命令红三十四师及闽赣军区部分分区的地方武装亦统归彭、滕就近指挥。东方军组成后,七月二日,红三军团即率红四师、五师由江西广昌的头陂地区出发,分两路经新安、丹溪和驿前、石城向福建进军,于七月五日到达宁化以西地区集结,执行收复闽西被国民党十九路军侵占的连城、新泉苏区和开辟闽北新苏区的战斗任务。实际上当时因为没有红一军团的协同配合,东方军虽然奋力苦战,但孤军奋斗,搞得疲劳不堪,未能取得可能取得的最大胜利,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东方军虽然是“左”倾冒险主义的产物,但在红一方面军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东方军彭德怀、滕代远和杨尚昆(滕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因病调离后,杨接任政治委员)等同志的正确指挥下,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艰苦奋斗,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仍然打了很多胜仗,歼灭了大量敌人,打开了一些城镇,扩大了政治影响,扩大了红军,筹集了大量物资,部分地解决了中央苏区和红军的穿衣、吃盐等等困难。东方军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一九三三年七月二日,东方军向福建进军之后,几乎每战都是经过周、朱、彭、滕诸同志与“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者,在往返电报中反复争论,甚至激烈斗争才取胜的。入闽第一仗是拔除宁化县的泉上土堡。泉上位于宁化县东北,地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建宁数县毗邻之处,是宁化到归化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个土堡墙高约二丈五尺,厚二丈余,相当坚固;驻有国民党军阀新编第五十二师卢兴邦部的第三零七团,并有宁化、清流、石城、长汀四个县的残余地主武装四百多人;储有大批粮食、食盐等物资,是周围数县逃亡地主负隅顽抗的反动堡垒,威胁着附近苏区的安全,也是东方军向东运动、扩大苏区的极大障碍。所以东方军决定首先拔掉这个钉子。

    但是,“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央领导者当时心目中只有中心城市,即使一时打不了大城市也要打县城,完全不把小小的泉上土堡放在眼里。所以,他们不顾实际情况,下令东方军首先攻打清流县城。

    当时的争论,给东方军作战造成极大困难。七月四日,彭、滕电请第一方面军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转中革军委项英代主席,提出:“清流、泉上、嵩口仍为卢逆,共四团无变化。首先消灭泉上之敌,后再同时攻击嵩口、清流之敌。此举我有集结主力随时打击增援敌之便。”同时说明,清流城堡坚固,敌人利用天险加修工事,袭击万一不克,要延误时间,再从火线撤下打增援之敌,将影响士气。这些从实际情况出发所作的战斗部署,完全符合毛泽东同志的战术原则,很快取得朱、周同意。七月五日,朱、周回电指出:“如敌情无变化,三军团应首袭泉上,占领后迅速取得归化,以一部断嵩口通永安联络,相机截击永安或连城来援之敌。”但是,七月六日项英回电,却极端主观地认为:“对东方军目前的行动,如就来电所云,事实上仅能消灭泉上、归化之敌,即转移北上,绝无可能打击连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李志民回忆录简介 >李志民回忆录目录 > 东方军两度入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