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毛泽东同志亲手制定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抗大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培养良好的革命校风指明了方向,它也成为抗大师生养成优良作风、抵制歪风邪气的座右铭。

    抗大师生来自四面八方,有老干部也有新干部,有工农干部也有知识分子干部,有本地干部也有外来干部,但大家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犹如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当时延安的机关、学校都有个晚饭后散步的习惯。每当夕阳辉耀着山头塔影的时候,抗大师生就三五成群地漫步在晚霞斜照的延水河畔,沿着蜿蜒起伏的山间小道和古老城墙,或指点江山,或纵情高歌;或谈古论今,或研讨切磋,到处充满着战友的温情,到处是一派盎然的生机。特别是延水岸边一处刻首“宛如云霞”四个大字的长方形石窟,顶部岩石经过千百年风化,自然呈鱼鳞状,当它被落日的余辉染红,酷似晚霞,与延水泛起的粼粼波光相辉映,显得分外绚丽。许多青年很喜欢攀上此处古迹胜地,俯瞰如带的延河滚滚奔流,心潮起伏,都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抒发革命情怀,互相鼓励,要携手并肩为拯救中华而奋斗。而今,许多抗大同志还经常追忆“宛如云霞”古迹上的激扬文字,怀念那豪情满怀的如花年华。

    抗大有着亲密的内部团结,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当时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找干部、学员谈话;学员们也经常到领导同志和干部、教员的宿舍串门,大家促膝谈心,谈学习,谈工作,谈思想,都是赤诚相见,毫无拘束,不存戒心,可谓心心相连。在一九三九年七月总校挺进敌后的征途上,每当过封锁线时,罗瑞卿副校长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头亲自指挥,组织人员扶助女同志和生病、体弱的同志。他那种关心群众、身先士卒的精神至今令人难忘。当时机关的作风也很好,基层干部或学员到校部来,无论白天黑夜,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和机关干部们都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倒上一碗开水,请他们坐在炕头上就谈起来,能帮助解决的困难尽快帮助解决,使大家感到象回到家里一样温暖。

    “拥政爱民”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军建军宗旨的具体体现。平时,抗大经常组织教职学员帮助群众生产,抗灾救灾,防病治病;在反“扫荡”胜利后,又帮助群众修复被敌人烧毁的房屋,重建家园,在斗争中建立了鱼水深情。因此,群众把我们看做自己的亲人,积极支援我们作战,使我们到处都有“堡垒村”、“堡垒户”,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九四一年八月敌人“扫荡”冀中时,刚招生组建的抗大第二分校附设中学遭到敌人包围,在危急情况下,领导决定把这些年仅十四五岁的学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附中二队的一百二十余人,找到安国县崔章村的干部,村干部就把他们分散安置在老百姓家中。乡亲们说,这些孩子就和我们亲的孩子一样,有我们在就有这些孩子,即使豁出命去,也要保全他们。直到反“扫荡”结束,我们才把这些学生集合起来,没有一个人受到损害。一九四二年冀中“五一反扫荡”时,抗大第二分校第三团(简称“抗三团”)的第二大队,由武强县向东突围,要过津浦路,过运河,但运河沟深水满,铁路沿线敌人岗哨重重,铁甲车来往巡逻,这道封锁线难以通过。正在危难之际,一位老乡挺身而出,冒着危险为部队引路,安然通过了封锁线,脱离了危险。抗三团团直机关女同志孙树棠隐蔽在深县护驾池村一位老大娘家中。一天敌人突然包围村庄,把村民都集中到广场逐个盘查,寻找八路军。房东大娘怕孙树棠的外乡口音被敌人查出,急中生智,示意她女儿把怀抱里的婴儿推到孙树棠的怀抱里吃奶,掩护她脱险。抗三团政治教员卫民在敌人搜捕时,拉响手榴弹炸死了敌人,自己也身负重伤,昏迷中被群众抢救,隐蔽在沧石路边一位开饭馆的老大爷家养伤。这位老人慷慨豪爽,每天给他吃鸡蛋白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李志民回忆录简介 >李志民回忆录目录 >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