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节
●周恩来说,中美会谈多次尽管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但是要回
了一个钱学森也是值得的。
一九七0年元月二十日,中断了两年整的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又举行了。而且,破天荒地在中国大使馆进行会谈。令人觉得意味深长的是,当天中午,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会谈将在“中共大使馆”举行。可是,几个小时以后,麦克洛斯基又奉白宫的指示,出来修正他的说法。他宣称,会谈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举行。敏感的外交界人士当然注意到,这是新中国自一九四九年成立以来,美国官方发言人首次用这个正式名称。麦克洛斯基反复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次。
至此以前,中美大使级会谈延续了十五年,会谈了一百三十四次,被人称为“时间之长、次数之多、争论之激烈,为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外交谈判”。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当时感到“失掉了中国”,而对我国进行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中美两国从此处于相互敌视的状态。两国之间,除了在朝鲜战场上较量和在板门店谈判中有接触,再就是伍修权率领代表团去纽约联大控诉美国,此外,别无来往。
朝鲜战争以后,美国有一桩心事要和中国交涉,即美国的一批在朝鲜战场上被俘的军人和在中国犯了罪的人员还关押在中国。这促使美国政府既想要求遣回那些在华人员,又不愿同我国直接接触,以免造成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既成事实。美国想通过当时已与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关系的英国来办理这些事。
周恩来总理是在一九五四年五月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得到这个消息的。他明智而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日内瓦近郊的驻地召集我国代表团连夜开会研究对策。周恩来认为我们不应该拒绝和美国接触;在中美关系如此紧张,美国对华政策如此敌对和僵硬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抓住美国急于要求在华人员获释的愿望,开辟中美接触的渠道。
之后,通过英国代办杜维廉的安排,中美两国代表将就两国侨民问题举行初步会谈。会谈一共举行了四次。这样,在中、苏、美、英、法五大国代表举行的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意外地在中美两国之间的巨大鸿沟上架设了一座中美官员接触的桥梁。尽管日内瓦会议期间这四次会谈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它开辟了中美两国接触的渠道。接触一开始,就连态度很僵硬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不愿再关死大门了。中国也愿意留一条门缝,便于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打开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
三个月以后,即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中美大使级会谈正式在日内瓦举行。以后,又将会谈地点改到华沙,成为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
断断续续地举行了十五个年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基辛格看来,“会谈的重大意义似乎就在于,它是不能取得任何一项重大成就的时间最长的会谈。”会谈进行了一百三十四次,全都毫无结果。他认为在反反复复讨论的台湾问题,归还债务问题,收回资产问题,在押人员获释问题,记者互访问题,贸易前景问题……;在这些周而复始的讨论与争执中,台湾问题一直是会谈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已经陷入了“怪圈”之中:只要中美敌对状态继续存在,要解决问题是不可能设想的;而只要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敌对状态也就不会结束。
在中国方面,周恩来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周思来不止一次地说过,中美会谈多次尽管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五十年代刚开始时,在美国工作的钱学森博士,由于发表了时速一万英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一下子成为世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