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一、生活新篇章
办《文学季刊》,常在郑振铎家商议有关事情。当时还是清华学生,曾参加刊物编辑工作的李长之回忆道:最初和他认识,是我入了清华。那时他才三十几岁。

    我没有上过他的课,课外可是常去找他聊天儿。见面最多的时候,是在郑西谛先生在北平,大家共同编《文学季刊》的一段。这时期虽然不太长,可是因为每一星期(多半是星期六的晚上)大家都要在郑先生家里聚谈,并且吃晚饭,所以起码每一星期总是有一个很充分的时间会晤的。因为朱先生的公正拘谨,我们现在不大记起他什么开玩笑的话,同时别人也不大和他开玩笑。只记得他向郑先生总是全名全姓地喊着“郑振铎”,脸上发着天真的笑意的光芒,让我们感觉他是在友情里年轻了。①

    郑振铎在燕京大学任教,住在校里,从燕京到清华有一段路。晚上,聚会结束时常是深夜了,朱自清就和李长之结伴踏着月色,冲破四野的犬吠,说说笑笑地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回去。

    1934年1月1日,《文学季刊》诞生了,主编郑振铎、巴金、章靳以,朱自清是编辑人之一。刊物由立达书局出版,16开本,每期300多页,可算是当时国内最大型的文学杂志。章靳以在北海三座门大街14号租了一套房子作为编辑部,巴金从沪来京时就住在这里。刊物明确表明,他们“不再被囚禁于传统文学的‘铁笼之中’”;也“不再以游戏的态度去写什么无聊的文学”;他们虽然“作风不同,观点不一,其所信仰的也未免有些歧异,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以忠实恳挚的态度为新文学的建设而努力。”为此,他们确定刊物目标为:“一、继续15年来未成功的对于传统文学与非人文学的攻击与摧毁的工作;二、尽力于新文学的作风与技术上的改进与发展;三、试要阐明我们文学的前途是怎样的进展和向什么方向而进展”。并郑重表示,“只要是同道走着的人们便都是我们的同伴”。①很明显,刊物旨在团结广大作家,发扬五四文学战斗传统,推动新文学创作的发展,因此得到鲁迅、冰心、老合、丰子恺等的大力支持。朱自清特地为刊物写了一篇书评《子夜》,全面地分析了这部长篇的优缺点,指出它在当时文艺界的价值,告诉人们:“我们现代的,正该如此取材,才有出路。”

    由于在燕大兼课和编辑《文学季刊》,朱自清和郑振铎接触较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郑振铎十分器重朱自清,遇事常向他请教,也常约他写稿。他最敬佩朱自清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他说,“每上一堂课,在他是一件大事。尽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课之前,还须仔细地预备着。一边走上课堂,一边还是十分的紧张。”②有一天,郑振铎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办公室找朱自清,只见他正在紧张地翻书。郑振铎问道:“下一点钟有课吗?”

    “有的”,朱自清一边看一边应道,“总得要再看看”。写文章也是如此,写得很慢,有人问他每天写多少字,他回答说,“500”。常是改了又改,绝不肯草率发表,稿子寄出后,若发觉有不妥处,立即将文稿追回,待修改好再寄去。遇到讨论问题时,他也总是深思熟虑,不肯轻易发表意见。有一天,他参加燕京大学一位朋友的晚宴,在座共12人,席间大家热烈讨论“中国字”是否艺术的问题。绝大多数人认为艺术是有个性的,中国字有个性,所以是艺术,郑振铎和冯友兰则持相反意见。朱自清一言不发,郑振铎问道:“佩弦,你的主张怎样呢?”

    朱自清郑重地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吧。说起来,字的确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历史。所以,我只赞成一半。”

    所以,郑振铎说他是一位“结结实实的人”。

    春天到了,清华中文系师生决定于3月31日星期六,结伴往潭柘寺和戒坛寺春游,为期两天。朱自清带陈竹隐一起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朱自清传简介 >朱自清传目录 > 十一、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