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六、在司家营
久,即写了《时代的鼓手》一文,热情地向人们介绍了田间的作品。

    这时期,朱自清的心灵已完全被抗日烽火熊熊燃烧起来了,他热爱祖国,拥护抗战,文艺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由为人生而艺术,进到为抗战而艺术了。但是,朱自清虽然为抗战而鼓舞,而对抗战实际情况却缺乏深刻的了解,他多少有点被表面轰轰烈烈的现象所迷惑,对统治当局的真实面目认识不清。谁是爱国,谁是卖国,谁是抗战,谁是投降,在他的思想中还比较模糊,他过多的看到“统一”和“完整”,而洞察不到“矛盾”和“分裂”,不知道抗战的到来是需要靠斗争才能实现的。正由于此,他虽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勇往直前,迷恋“理想”,忽视真象,思想状态始终处于迷惘之中,不能跨出具有决定性的步伐,时常因现实的感触而苦恼不堪。

    朱自清身体衰弱,生活清苦,但好整洁,讲究规律,每天总是很早起床,到村边散一会步才回来吃早饭。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洗过的衣服也折叠得平平整整,桌椅用具常常揩拭,显得干干净净。他平日出门穿西装,这都是抗战前做的旧衣服,不过平日刷洗得勤,磨破的地方也及时补缀,所以还看得过去。一回到所里,他马上把西装脱下,叠好放在棉被下压着,换上旧长衫或夹袍,冬天则穿他弟弟送给他的旧皮袄。夹袍和皮袄的纽扣都掉了,家眷不在身边,只好自家动手,不会打扣结,只得缝缀上些破布条系着,布条长短不一,颜色也不相同,白的黑的蓝的都有。联大教师的薪金都打了折扣,物价又贵,生活相当艰苦,闻一多以镂刻图章的收入来贴补家用,没有荤菜,便领着孩子去田野里捕捉蝗虫,拿回来用油一炸再加点盐,号曰“炸大蝦”充当佳肴。朱自清有两个家庭需要他赡养,开支极大,他除了上课就日夜伏案写作,希望以菲薄的稿酬来弥补家用。但些许收入,无济于事,最后总是入不敷出,相当狼狈。有一天,他只好扛着一张行军床,到城内一家永安商行寄售,朱自清想卖120元,但店伙却说帆布已破,只答允标价50元,商量半天,才增至60元。回到宿舍,想想气不过,明知吃亏,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在《日记》中详述其事,大骂年轻店伙是“奸商之尤”,“可恨之至”。

    云南地处低纬地带,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所谓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1942年冬天,昆明天气格外冷,旧皮袍不管用,又没有力量缝制新棉袍,过冬便成了难题。龙泉镇有300户人家,有条小街,隔几天赶一次集,当地人叫“赶街”。朱自清就趁赶街日子,买了一件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细毛柔软式样好的比较贵,朱自清买不起,只能挑一件制作粗糙赶马人披的,比较便宜,出门时披在身上,睡觉时当被褥。李广田回忆道:

    三十年年底,我也到了昆明西南联大,到达后在街上遇到的第一个熟人,就是朱先生,但这次我却几乎不认识他了,因为他穿了一件赶马的人穿的毡斗篷,样子太别致,我看到街上有好多人都注意,他却昂首阔步,另有意趣。①

    李广田看那颜色像水牛皮,样子像蓑衣的斗篷,心里想笑,但又不好意思,朱自清却毫不在意,他握住李广田的手,高兴地说:“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中国的抗战已成了世界大战的一环,前途十分乐观”。

    朱自清虽然穷,但极有骨气,他说:“穷有穷干,苦有苦干,世界那么大,凭自己的身手,那儿就打不开一条路?何必老是向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他主张要靠自己,但又不要固步自封,从宏观看个人是微乎其微的,“整个儿人类只是一个小圆球上一些碳水化合物”,所以不要把自己关在“丁点大的世界里”,要“看得远,想得开,把得稳,自己是世界的时代的一环,别脱节才真算好。力量怎样微弱,可是是自己的。相信自己,靠自己,随时随地尽自己的一份儿力,往最好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朱自清传简介 >朱自清传目录 > 十六、在司家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