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
此外,拉丁美洲各国于1967年2 月14日签署《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使拉丁美洲成为第一个有条约约束的无核武器地区。
第三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1969-1981 年)
60年代末,美苏两国的核力量首次达到基本平衡,双方的战略态势发生变化,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双方的战略武器数量都已超过2000件,继续增加数量已无多大实际的军事意义。它们经过两个阶段的谈判,分别在1972年5 月26日和1979年6 月18日签署《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若干措施的临时协定》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分别规定这类武器的最高限额为2500件和2400件,到1981年底降为2250件。这两项协议的共同特点是:限额并未超过双方当时的拥有量,不要求削减数量;未对核武器质量作过多限制,为双方把核军备竞赛的重点由数量转向质量留下充分的余地。
由于70年代末美苏关系转趋紧张,1979年的条约未得到美国国会批准。
1972年5 月26日,美苏两国还签署《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规定双方可各部署两个有限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并且不再发展这类系统。事实上,当时双方都不掌握成熟的反弹道导弹技术。
第四阶段:削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1982-1991 年)
80年代前期,东西方关系再度紧张,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美国全面加强军备,并制定" 战略防御计划" ,研究以外层空间为基地的战略防御系统,把军备竞赛引向外层空间。苏联在欧洲部署新的中程导弹,招致美国采取同样措施。苏联经济停滞,国内日益困难,更迫切地希望减轻军备竞赛的负担。1985年以后,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在三个重要领域取得进展。
关于中程导弹。谈判最初围绕部署在欧洲的中程核导弹问题进行,苏联曾主张与战略武器和空间武器谈判相联系。1986年1 月15日,苏联提出全部消除美苏两国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即" 零点方案".随后又同意与其他军备控制谈判脱钩,同意消除全部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此即" 全球双零点方案". 1987 年12月8 日,美苏两国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规定在1991年6 月以前销毁全部射程为500-5500公里的导弹,并进行现场核查。这是第一项消除整个一类核武器的条约。虽然条约规定消除的核弹头不足美苏两国核弹头总数的4 %,但条约的签订对推动军备控制谈判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战略核武器。1982年6 月美苏两国开始举行削减战略武器谈判。这是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继续。双方在总限额和类别限额等问题上争论不休,苏联还主张把禁止空间武器作为削减战略武器的先决条件。1986年10月,美苏两国同意在10年内不退出1972年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即美国把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限制在条约允许的范围内,消除了削减战略武器谈判的主要障碍。1991年7 月31日双方签署《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各自削减50%的战略核武器。虽然美苏两国剩下的核武器还足够多次摧毁对方和世界,这项条约仍是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的重大成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绝大部分战略武器。1993年1 月3 日,俄罗斯和美国签署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在10年内将各自的战略核武器弹头削减2 /3 ,即各自削减至3000-3500 枚。
关于欧洲常规军备。1973年10月,东西方国家开始举行中欧裁军谈判,历时十余年而无任何成果。在东西方关系迅速改善的气氛下,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从1989年3 月起举行范围更大的欧洲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