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区军事格局
柬埔寨。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从蒙古撤军并减少部署在中苏边境地区的军队;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柬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取得了进展,中越关系正常化;美国也减少在东亚的驻军。
亚太地区局势趋向稳定,各国开始探索建立某种地区安全机制,地区军事格局向各种力量既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方向演变。
(2)南亚地区
南亚大部分地区原是英国的殖民地,战后初期独立运动高涨。1947年,根据英国制定的" 蒙巴顿方案"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并获得独立。不久,两国因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短期的战争。此后,两国关系长期不和睦,1965年再次因克什米尔问题发生短期战争。50年代前期,巴基斯坦分别加入美国组织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改称中央条约组织)。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与中国、苏联等国保持友好关系。
进入60年代以后,南亚军事格局发生变化。英国军事力量在60年代后期逐步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美国和苏联海军相继进入印度洋。印度的军事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南亚主要军事强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少数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购自英国)。苏联向印度提供大量武器装备,美国也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装备。1962年印度与中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以后,两国关系恶化。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稳步发展。1971年8 月,印苏签订友好合作条约,两国进一步发展特殊关系。同年11月,巴基斯坦东部地区强烈要求独立,印度军队进入该地区,印巴两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印度军队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12月17日双方停火,随后在原东巴基斯坦成立独立的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兼并南亚内陆小国锡金。印度还在同一年爆炸核装置,并在后来研制成功弹道导弹。美国则于70年代在印度洋建立大型军事基地。
70年代中期,阿富汗推翻君主制度,国内局势不稳,苏联积极介入阿国内事务。1979年底,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这是战后苏联在东欧以外地区进行的最大规模军事干预,也是70年代后期东西方关系再度紧张的重要标志。
阿国内出现众多武装抵抗组织,使苏联始终未能完全控制住阿局势。美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不同程度地支持各抵抗组织,并提供武器装备。 80年代后期苏联寻求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1989年初苏军撤退。但阿局势并未平静,国内各种势力为争夺对政权的控制发生持续的内战。
冷战结束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与大国的关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南亚各国的相互关系和军事力量对比未发生重大变化。
(3)中东与海湾地区
中东地区和海湾地区的局势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特的问题。它们是战后发生战争较频繁的地区。
中东与海湾地区各国原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战后先后获得独立。1948年5 月,根据联合国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国家以色列,遭到当地阿拉伯人和中东各国反对,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随即进攻以色列,以在美、英的支持和援助下击败阿拉伯五国联军,占领巴勒斯坦大部分土地。此即第一次中东战争。此后,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50年代中期,埃及与苏联发展关系,并接受苏联等国提供的武器。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10月底英、法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和苏联出于不同的原因迫使英、法、以停火。此后,美国取代了英、法在该地区的地位,苏联的影响也迅速扩大,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