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常规武器发展简介
(1)陆军
陆军使用的主要武器包括轻武器、坦克与装甲车辆、以火炮为主的地面压制武器和防空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出现的陆战武器主要有全装甲输送车与步兵战车、战役战术导弹、反坦克火箭筒与反坦克导弹、地对空导弹,许多国家陆军还装备了大量武器直升机。
轻武器。战后枪的主要发展趋势是自动化、小口径化和标准化。枪普遍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部件的通用性提高,容易制造、拆换和维修;射速加快,火力更加猛烈,射击时更加稳定,命中精度提高,使用更加灵活;随着夜视技术的发展,已开始大量装备小型夜间瞄准器具;枪弹的结构和性能不断改进,体积更小,重量更轻,飞行稳定性提高,杀伤力增强,出现了新型无壳枪弹;枪榴弹发射技术改进,弹种增加,各国均普遍装备,以增强杀伤力对付装甲目标。从50年代末起,苏联发展了卡拉什尼科夫系列自动步枪,美国发展了M16 系列自动步枪。它们分别取代了以往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卡宾枪等,成为战后最有代表性、使用范围最广的步兵轻武器。手榴弹也不断改进,重量有所减轻,投掷更加简便;采用预制破片等新技术,杀伤力增强;弹种显著增加,仍被各国广泛使用。
坦克。战后主战坦克迅速发展。它具有重型坦克的火力、防护力和中型坦克的机动性。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出现的战后第一代坦克,是以美国的M -48 型、苏联的T-54和T-55型为代表的中型坦克;60年代初开始装备的第二代坦克,是以美国的M-60型、苏联的T-62和T-64型为代表的主战坦克;80年代初大量装备第三代主战坦克,以美国的M-1 型、苏联的T-72和T-80型、联邦德国的豹Ⅱ型为代表。新型主战坦克多数装有大口径滑膛炮,采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火力显著增强;火力控制系统采用弹道计算机、稳定器、激光测距仪、夜间瞄准仪和电子战设备,能自动装弹,行进中对活动目标射击的命中率极高,而不必像60年代以前那样停下来射击;采用大功率发动机,速度普遍超过每小时60公里,机动性增强;装甲加厚,采用新型复合装甲和反作用装甲,内部隔舱,有自动灭火和抑爆系统,防护力显著增强,可在核战争、生物战、化学战条件下作战。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进一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主要措施包括:研制计算机控制的主动式反作用装甲,可在敌弹接近时引爆装甲块以摧毁敌弹或使其偏离;通过干扰装置使激光和红外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偏离;采用隐形技术。
装甲车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有部分装甲的步兵车辆,使步兵能随坦克推进并协同作战,并使步兵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战后第一代装甲车辆是50年代出现的装甲人员输送车,以美国的M-113 型全履带车和苏联的БTP-60 型8 轮驱动轮式车为代表,全装甲防护,行驶速度超过每小时60公里,机动性强,载员10人左右,装有机枪,主要用于运送步兵随坦克作战。
60-70 年代出现第二代装甲车辆步兵战车,主要代表是美国的M-2 型和苏联的БМП型。步兵战车的越野能力与坦克相当,可两栖作战;装甲加厚,防护力接近坦克;装有机关炮、反坦克导弹或滑膛炮,火力显著增强,步兵可乘车战斗。步兵战车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增强火力和防护力,并逐步系列化,用通用的底盘改装成其他多种用途的战斗车辆。
火炮。主要类型有迫击炮、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迫击炮的发展以中小口径为主,重量减轻,射程加大,威力和射击精度提高。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射程增加,可达数十公里;计算射击诸元、定向定位、调整射向射角、跟踪目标、装填炮弹等全面自动化,提高了反应能力和射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