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军队结构与编制体制
(1)规模
军队规模是指军队的总员额。二次大战以后,除冲突地区有关国家以外,主要国家军队的规模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
战争结束时,美国和苏联的军队都达1000万人以上。战后最初几年,各国军人大量复员。到1948年,美国军队减至150 万人以下,苏联军队减至300 万人以下。两国军队规模的差别,主要是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武器装备状况和不同的计算方法造成的(美军的许多工作由文职人员承担,未计算在内)。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着东西方之间开始尖锐的军事对峙。1950年发生朝鲜战争。美苏等国开始扩充军队,到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苏联军队超过570 万人,达到战后军队员额的最高峰。美国军队在1952年达到360 多万人的战后最高峰。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军队规模也有所扩大。
从1955年到1958年,苏联再次大规模裁减军队,总员额减少到360 多万人。这次裁军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朝鲜战争结束后,东西方关系趋向平稳;苏联试图通过裁减军队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并集中力量同西方进行经济方面的竞赛;随着核武器技术和战略导弹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苏联把发展军备的重点由常规力量转向战略核力量,认为不必保持数量庞大的常备军。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的规模也有所缩小,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保持在300 万人以下,并积极发展战略核力量。中国自1950年起致力于裁减军队。朝鲜战争后,经过几次裁减,军队总员额由1952年的600 余万人减少到1958年的200 余万人,为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60年代后期起,各国军队规模又有扩大的趋势。由于越南战争,美军再次超过300 万人,最高时达到350 多万人。苏联军队在70年代保持在400 万人以上。由于越南战争和中苏关系紧张等原因,70年代初中国军队规模超过50年代末一倍以上,达到和平时期最高水平。
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各主要国家先后基于不同的原因裁减军队。
美国在越南战争结束后迅速缩减军队规模,到70年代末现役军人减至200 万人左右,80年代略有增加。美军另有100 多万文职人员。军职人员与文职人员合计,规模超过300 万人。在缩小规模的同时,美军加速更新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以质量优势弥补数量劣势,因而作战能力并未降低,反而有所提高。中国在80年代初改变了对国际形势的估计,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在80年代初两次整编的基础上,于1985年决定裁军100 万人,将军队规模缩小到300 万人左右。80年代后期,苏联已无法承受军备竞赛的沉重负担,根据" 合理的足够" 的新理论,并随着东西方裁军谈判的进展,从80年代末起大规模裁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缩减军队规模。
到90年代初,多数国家的军队规模都已缩减到二次大战以后较低乃至最低的水平。但是,总的看来,仍然超过以往和平时期的最高水平。
(2)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军队的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变化之一是新的军种和兵种大量出现,军队的构成日益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多数国家仅有陆军和海军,空军多分别隶属于陆军和海军,仅个别国家有独立的空军。二次大战期间,空军的作用逐渐突出,战后世界各国普遍设立独立的空军,由陆、海两个军种改为陆、海、空三个军种。随着战略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