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东战争
维持阿以双方" 不战不和" 的局面。70年代初,阿拉伯国家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夺回被占领土。
1973年,埃、叙领导人商定联合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收复失地。埃及方面的战略主导思想是总统萨达特提出的有限战略,即通过一次有限战争,首先收复西奈半岛的一部分,造成有利态势,然后通过政治谈判,收复全部失地。叙利亚则希望通过一次战争全部收回戈兰高地。而以色列由于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了戈兰高地、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大大改善了国土狭窄、缺乏战略纵深的不利环境,因而用防御战略取代了以往的进攻战略。
1973年10月6 日,埃、叙军队从西奈和戈兰高地两个战线同时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战争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0月6 日至9 日
在西奈战线上,10月6 日14时5 分,埃军部署在运河西岸的4000门大炮同时开火,集中轰击以军" 巴列夫" 防线。与此同时,250 架作战飞机对西奈半岛以军炮兵阵地、机场、雷达站和地对空导弹基地等实施轰炸。打击持续了53分钟,使以军40%的炮兵阵地被摧毁。14时15分,埃及8000名突击队员在飞机掩护下渡过苏伊士运河,向前推进一公里后构筑阻击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河。工兵渡河后仅用两小时即在东岸沙堤上开辟了82条7 米宽的通道。在冲刷开的缺口上架设了10架浮桥和2 座水下桥,保证了主力和重型装备迅速渡河。在埃军突然打击下,以军仓促应战,出动战斗机对渡河埃军实施空袭和扫射,但遭埃军防空武器重创。至7 日,埃军已有5 个师、500 辆坦克渡过了运河,并加强了桥头阵地。以军虽组织了有限的反冲击,但由于埃军平均每公里就有55件反坦克武器,使以军的反击未能奏效,仅曼德师就被摧毁200 辆坦克。8 日,埃军两个军团主力均在运河东岸展开。9 日,埃军大批坦克到达东岸,桥头阵地纵深达9 公里,以军陷于被动。
在戈兰高地战线,6 日14时5 分,叙军300 门火炮及150 辆坦克开始火力准备,然后出动100 余架飞机对以军阵地实施航空火力突袭,第一线3 个步兵师同时发起进攻,以军以反坦克武器阻击叙军,并出动330 架次飞机支援地面作战。叙军则利用夜色通过坦克和装甲车上的夜视器,在夜暗中机动射击,使以军暂陷被动。7 日,叙军第二梯队的两个装甲师投入战斗,以军决定放弃一些城镇,沿主要公路加强反坦克据点,以迟滞叙军攻势。9 日,叙军突破第三次中东战争停火线,收复菲格;以军按照先北后西,避免两线作战的原则迅速调整部署,准备反击。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以军由于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在两条战线均处于被动局面。在8 日后续部队增援以后,才基本稳住了局势。
第二阶段,从10月10日至14日。
在西奈战线,埃军调整兵力,巩固阵地。以军利用这个间隙首先加强戈兰高地战线的兵力,使叙军陷于困境。叙利亚方面对埃及有所不满,要求埃军马上发动进攻以缓解戈兰高地战线的压力。埃军于14日出动空军对西奈前线以军阵地实施轰炸,并以1000辆坦克和5 万名士兵发起进攻,但遭以空军猛烈打击。
在戈兰高地战线,以军兵分三路猛攻叙军,叙军被迫转入防御并退却。
12日,以军越过停火线约30公里,形成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直接威胁。
在此关键时刻,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军队参战,以军遂暂停进攻,组织防御。直到战争结束,叙以双方未再大规模交战。
第三阶段,从11月24日至20日。
在西奈战线,以军在正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