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里印象
他舍弃的恰恰是职业信念。他把恋爱、家庭伦理、朋友关系与凶杀事件彻彻底底地混淆在了一起。不变的是,他仍是固执地在做着他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他不能冷酷地拆穿真相,或抛开对莱特一家的感情去侦讯调查。他在法庭上的语出惊人,搅乱了整个法律次序。直到一切不可收拾的时候,直到真相离现实渐渐远去的时候,埃勒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离开莱特家,离开心爱的人以及这个凶镇。很多很重要的线索,关于真相的线索,埃勒里没有揭示出来,他沉默了,他把真相选择埋在了心里,苦苦地思索。这就是一个“哲人侦探”的伟大诞生。《凶镇》中的埃勒里,在一个还算简单的凶杀案中成了困兽。因为埃勒里从这里开始人性化了,关于推理之外的东西开始侵蚀他的大脑,他比之前作品中的埃勒里更会考虑大局。在一个庞大的场景之下,埃勒里不仅仅是一名侦探、作家,他更是牵涉到了案件中,让他有更多真相之外的想法。伦理、哲学,是这些东西诱发了案件,也正是这些东西困住了一贯冷酷的埃勒里,它们比谜一般的案件更棘手,人生更多的问题不再是抓凶犯,而是处世哲学。解谜的狂热分子永远也不会明白,有何等的乐趣在埃勒里成为“哲人侦探”之后出现。对于我来说,在看完这一本本奎因后期的小说之后,我的世界观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一些细微的转变,这在之前是没有的。没有一位侦探小说家有改变读者处世哲学的可能,除了奎因。
在其他的作品中,这种哲学观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赋予给小说的,而惟独《凶镇》,作者把一种更深刻的哲学道理烙印在了埃勒里身上,犹如给手上的人偶注入了生命,这个人物越来越鲜活了。作者借这本书中的埃勒里之口,说了很多富有哲理的话,这些话也表明了埃勒里的人生观:
埃勒里坚持离开这里,他说:“人们实在是会忘记的,他们比你所想的更容易遗忘,而且他们有时候比我们以为的更有理性一些。”
埃勒里拒绝袒露真相,他说:“别以为这对我很容易,我过去所受的训练都叫我反对这种纵容,但我喜欢这一群人,我不应该再伤害他们。忘掉它吧,随它去吧!”
……
《凶镇》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与埃勒里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案件本身有时候并不一定是最后的真相。埃勒里一贯所服从的真相,变得更宏伟更有力量了。这也更让埃勒里这个人物趋于大智慧。
在平日的生活中,埃勒里是个大龄单身汉。他的卧室并不是十分有条理,领带、西装随处可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创作小说的思路。看见富翁,他会抱怨自己太穷;看见美丽的姑娘被他人拥在怀中,他会嫉妒。埃勒里烧饭做菜都很娴熟,这是单身汉必须的,不是吗?大热天,他穿着短裤在家走来走去。抽烟很厉害,当然,他也很喜欢抽雪茄。写作陷入困境,他会几天不出门,一副受挫的狼狈相。当某个人被他小小的捉弄大吃一惊的时候,埃勒里对此会有一种近似恶意的满足感。他对重要事情的思考通常不露声色,但在他大喊大叫的时候,请相信,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情发生。他像一只狡猾的猫,在出击之前,不会有任何的表示,总是喜欢出其不意。看见奇怪的事情,他会张大嘴巴像个大傻瓜。他对书的收藏十分可观,埃勒里似乎很喜欢康德、狄更斯和伏尔泰的书。他鄙视买书不看书的伪君子以及对女人玩世不恭的男人。琐碎的生活,琐碎的埃勒里印象,作者永远是那么蜻蜓点水地提到这些琐碎的细节,我们在不断累积阅读奎因的每一本书后,发现,他实在是个太过平凡的年轻人。
奎因的书中不太涉及关于埃勒里的交友状况。埃勒里总是和他的父亲———奎因警官搭档出现。但总有一些故事中会出现埃勒里的朋友作为故事中的某个重要角色。中的特里·瑞,中的哈里·伯克,中的霍华德等。从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