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崛起
    生存的欲望再加上成长的希望,构成企业起跑的原动力。

    建国后,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一直学习、效仿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30年的时间,日化轻工业已经跌入低谷。开放以来,虽然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路线,但仍沿着计划经济的轨道在运转。幸好有千千万万个投身于此的温州人,才让日化产品重新在市场上活跃起来。仅仅10年之后,来自中国温州的小商品,已经可以拿到苏联换回飞机。

    可见在起跑的初期,他们的机遇有多大。

    市场悄然绽放

    尽管温州经济发展压力重重,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的商品市场已经积蓄了一股强劲的力量。

    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人民的副食品由国家统一分配,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大部分生活用品都要凭票购买。在温州,农副品市场上小商小贩已经悄然兴起。

    市场上,常有小商贩们拎着两三条鱼,把写明斤两和价钱的小纸条塞在鱼鳃里。熟悉套路的买主遇上了,就掀开鱼鳃,与小商贩讨价成交。

    当时30来岁的陈寿铸是温州工商局市场科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和同事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察看市场,对无证商贩进行取缔。面对这些小商贩的小伎俩,陈寿铸与同事通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时候还远远吹哨,提醒小商贩避开检查。

    1978年10月,温州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全面开放。1979年1月8日,清明桥、上陡门、永中、瞿溪等1一个粮油市场也相继开放。直到1979年9月15日,官方正式的文件出台,浙江省批准开放温州农副产品市场,允许三类农副产品上市交易。

    此次解禁意味着政策上的松动,让被压抑已久的温州商品市场迸涌而出的爆发力异常惊人。各类贸易市场、专业市场开始如雨后春笋冒出地面,成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标志。

    1981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上出现了一篇题为《活跃的温州市场》的文章:

    到过温州的人,都感到温州的农副产品市场和饮食服务行业非常兴旺。点心从早晨四时到深夜零点,随时可以买到;谁家如有宾客临门,生熟菜肴也随时可购;一年四季做衣不成问题;理发、修配也不犯难。

    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市场冷冷清清,群众吃了苦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温州有关部门清理了“左”的影响,局面逐渐发生了变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流通渠道畅通了,商业网点增加了,市场活跃了……

    1983年2月,温州永嘉县桥头纽扣市场正式营业,这是我国最早的农村专业市场。追溯纽扣市场的起源,从外乡带回第一批纽扣的“弹棉郎”叶克春被载入《桥头镇志》,成为温州桥头镇从事纽扣贩卖的第一人。

    1985年,《解放日报》记者桑晋泉对桥头纽扣市场进行了报道:

    有一年,两位弹棉郎从外地一家纽扣厂的垃圾堆里觅回来了一堆次品纽扣,居然在桥头镇一销而空。于是,他们果断放下弹棉担子,经营起了纽扣……“东方大市场”不经意间就此诞生。

    事实的确如此。17岁离开家乡外出弹棉被,在外闯荡10余年的叶克春于1978年底回到桥头镇。叶克春带回的还有一堆纽扣。多年行走的叶克春毕竟见过了世面,他将纽扣钉在白布上对外销售。这些纽扣样式新颖,色彩鲜艳,很快遭到乡邻们疯抢。

    试想一下,1978年的中国人,刚刚开始告别一身蓝、灰、黑,穿上的确良衬衫,爱美之心开始爆发。纽扣作为最基本的服饰装饰物,自然颇受欢迎。

    只是当时叶克春的乡邻们不知道的是,这堆纽扣是工厂丢弃的次品,被叶克春与哥哥在外地的纽扣厂门口捡了回来。初尝甜头的叶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简介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目录 > 第二章 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