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与暴利共存的温商
作为小商品制造基地,在海外投资上,温州人最早进行的项目便是进出口贸易。2010年,温州全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30亿美元,且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

    以小商品、服饰等为主的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汇率差价和相关优惠政策盈利,利润率较低,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外市场行情、进出口政策。

    10多年前,温州人黄劲松前往墨西哥,以推销皮带起家,发展到经销中国服装、鞋帽、眼镜、皮具等,公司年每年的收入达1亿美元。顶峰时期,他供应的中国皮带占据墨西哥1/3市场份额,“可以说垄断了墨西哥”。

    俄罗斯是温州商品的第二大出口地,每年交易额高达4亿美元。20世纪80~90年代之交,苏联解体,经济形势恶化,日用品匮乏,众多的温州商人带着商品来到俄罗斯。当时,在中俄边境出现并活跃着数量庞大的“倒爷”,演绎着“一船西瓜换回一车化肥”、“北京的倒爷震东欧”的传奇故事。1989年,温州商人牟其中用国内大量轻工产品,从俄罗斯换回了4架民航飞机,更成为一时美谈。

    当时,俄罗斯一些航空货运公司打点好海关,为中俄贸易提供便利,货运公司“包机包税”,中国商人只负责发货与交钱。这种迷雾重重的灰色交易,多年来得到俄罗斯海关委员会的默许。据说,当时“灰色清关”发展到海运、铁运和汽运行业,以至俄罗斯每年损失近百亿美元。

    当然,“灰色清关”毕竟风险大,成本高,因此,一些温州人巧妙地在俄罗斯建立分公司,加工国内生产的半成品,贴上“Made in Russian”标签后出售。在温商聚集的莫斯科ACt市场,一个集装箱里,前半部分是门面,后半部分做仓库和半成品作坊,规模有限,但收益不菲。

    随着更多的中国商人进入墨西哥市场,市场饱和,利润锐减。当次贷危机发生时,欧美经济千疮百孔,温商大受牵连,市场冷清,就连一向火爆的中餐馆的生意也下滑30%至50%。

    经济危机下欧美经济的凋敝是影响贸易的重要因素,同时,近几年来,在国外从事商品贸易的温州商人,遭遇各种突发事件,深受重创。

    2006年年底,身在俄罗斯的温州商人惊闻噩讯:从第二年4月份开始,俄罗斯政府不再允许任何外国人在当地市场从事零售经营。在如此强制的逐客令面前,温州商人唯有尽快甩卖库存,撤离“不相信眼泪”的莫斯科。

    2008年11月初,捷克布拉格亚洲商业批发中心大火蔓延,50多家温州商户聚集于此,从事服装、鞋、小工艺品等生意,是主要的受灾群体,每户损失上百万美元,几近破产。2008年,泰国局势动荡,从事毛毯、礼品和旅游商品为主的数千名泰国温商经营大滑坡,甚至还有商人丧身暴乱中的流弹。年底,大水淹没威尼斯,当地1000多家温州商铺、酒吧、咖啡馆受海水入侵浸泡,据估计当地温商受损超过百万欧元。

    在温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时,到海外欠发达地区投资建厂,成为温州众多投资密集型企业的选择。

    2000年,非洲低廉的人力成本颇为诱人,于是温州哈杉鞋业在西非尼日利亚设立工厂,之后几年发展迅速;2003年,温州永嘉的李汇祥在越南河内建立了一家服装厂,一切技术和面料都来自国内,80多名越南工人仅负责加工,之后将成品出口欧美。

    2004年11月,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鼓励温州企业带头进军东盟市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出口通道被打通,温州有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对外转移。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成为温商投资的热土。据统计,2005年,温州商人在越南生产的轻工和原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简介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目录 > 第一章 与暴利共存的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