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从“地下”到“阳光下”
的领域。

    创投基金——合法的出路

    盛产企业家的温州,总有人在朝银行家、金融家、投资家的方向探索。

    在庞大的民间资本苦寻合法化出路的时候,创投成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新方向。2008年,来自温州银监局内部的抽样调查显示,约有1000亿元流动资金进入创投领域。2008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Sinohead第二届创业投资高峰论坛”就引来50多位温州企业家。

    昔日的“炒楼大王”林阿信是温州走在最前头的人。2006年3月,他在上海成立了首家以温州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首华创投。作为一家风险投资公司,首华创投的第一期创投基金并不多,只有3000万元。公司股东以林阿信和上海温州商会的会员为主。

    在2007年6月《有限合伙法》正式实施后的两个月,乐清佑利控股集团董事长胡旭苍发起了温州东海创业投资有限合伙公司,以乐清8家民营企业和1名自然人为股东。据当时的公开资料显示,东海创投拟募集资金5亿元,主要投资于有望上市的温州企业股权。待企业包装上市后,“东海”转让股权从中获利。

    2007年11月,东海创投的几位发起人又成立一家新的创业投资公司——温州环亚创业投资中心,筹资10亿多元,有20多个股东。

    2008年,温州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正泰集团在上海注册成立云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发起了云杉基金。

    此后,类似的创投公司在温州频频出现,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建筑、医疗、旅游等行业的投资、咨询和担保业务。据温州工商部门统计,由温州民间资本支撑的投资公司,已注册的有近百家。

    数量众多并不一定是繁荣的表现,有时更是混乱的象征。短时间内温州出现这么多创投公司,资本的浮躁可见一斑。2007年8月,温州东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成立仅7个月后,就因温州投资方与基金管理方发生经营商的理念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双方的矛盾看起来早已注定。一方是善于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基金管理者;另一方则是从家庭作坊中一桩桩生意打拼起来的投资者,他们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深谙民营企业成长之道。双方理念的不可调和是明摆着的。

    但是,与东海创投的“壮志未酬”相比,更多的温州创投表现出了理性的光芒:

    2007年8月,胡云耿加入正泰,负责筹建云杉基金,业务开展有声有色。2007年底,云杉基金达成第一笔业务,将9240万元投入焦化行业龙头山西阳光焦化集团。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经营状况与中国证券市场的预期,云杉基金对该项目收益率进行了测算,保守估计,年均投资收益率为60%左右。

    2008年11月6日,首华创投与深圳东方汇富创投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东方首华温州基金,成立不久,就在北京收购了一个商业地产项目。这个位于北京珠市口的地产商业,定位为生活休闲广场,主要涉足写字楼办公、酒店和餐饮。尽管当时房价正处于下跌通道,但林阿信对北京房地产的状况深信不疑。果不其然,北京房价在2009年又再次飙升。

    另一温州商人黄伟建带领的恒生资产管理着几十亿的资金。“恒生”并不热衷于房地产行业或类似煤矿的长周期性项目,而是倾向于做持续性行业。2007年3月,恒生资产收购用碳粉锯末生产蚊香的企业浙江浪潮,并对其生产线进行技改。此后,新产品生产成本下降了30%,燃烧时间多出25%。蚊香是人们的刚性需求,不受金融危机影响,虽然利润仅有7%,但庞大的产量依然可以让浪潮保持6亿~7亿元的年销售额。

    不畏金融危机影响,恒生资产选择在2009年以后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简介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目录 > 第二章 从“地下”到“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