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偏不“入乡随俗”你试试?
    香港的“规矩”是张网,管着香港人,也管着外来人。

    本地人不拒绝香港的“俗”,内地的,“不俗”的,有个性,不喜欢人云亦云,初来乍到,可未必都愿意俯首。

    我到香港常驻以后,慢慢察觉“入乡随俗”在这里还真是个话题,闲来琢磨,觉得此事客观上有两层境界:第一,“入乡随俗”的初级阶段——如果有人偶尔到香港,旅游购物、探亲访友,这时候“入乡随俗”对他只是礼貌:小小地尊重香港习惯,举手投足临时“做做样子”,不需要强迫自己改变原有的作风;但是“入乡随俗”还有第二阶段,高级阶段——这是专门甩给定居或在这里常驻人的难题,比如我,一段时间在香港工作,想走都走不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不“入乡随俗”,什么事情偏要叫真儿,偏要我行我素,环境就要对我说“不”,这个环境,也就是“约定俗成”,没亲没故没笑脸儿的,就像一把钢刷,天天梳理着我的杂毛乱发,直到有一天把它们一根根儿地都捋直——

    我到驻站大概半年上下,香港的“刷子”已经把我修理得里外都没脾气。一开始我不愿意“随俗”,这样做并非企图证明自己是个“有个性”的角儿,只是坦率地讲,不大喜欢香港,为什么?理由太多,两岁孩子掰着手指数不过来,比如香港这个地方天大地不大、车多路不宽,东西虽好物价太高、文明有序但太讲规矩,还有香港对我这个地道的北方佬儿来说饭难吃、话难学,气候七八个月闷热潮湿,什么时候上街,街上人多得都像河边的蛤蟆骨朵,一涌一涌地连绵不断……因此初来香港,我对这里的一切不习惯、不适应、不接受,一句话:根本不想“入乡随俗”。

    然而,入乡“不”随俗,我收获的没一样好东西:“尴尬”、“麻烦”、“恼羞成怒”,最后还险些搭上性命,这么说有点悬,好像吓唬人?

    先说尴尬——

    香港社会人多是多,但人性化的思想不是波及四方?地上地下,商店、地铁,到处不都是自动滚梯?大家享受这些特“人性”的设施也很自律,使用者假使没有什么急事,一般都会站在右手,把左手一尺宽的地方让出来,供那些行色匆匆的人跑上跑下。不知道这个“俗”,不追随这个“俗”,你在当地人眼里不是傻帽,就成了无赖。曾经我在香港过街天桥的滚梯上被一个细路仔(香港话:小孩儿)用手指头指着问她的妈妈:“妈咪,伲个人点解?漆线?”(香港话:“这个人咋回事?有毛病?”)我一扭头,看到小姑娘一根嫩姜般的小指还竖在空中,同时发现自己确实傻乎乎地站在滚梯左手,一个人,动也不动,还挡着其他人奔跑。立刻,我无地自容地迅速闪身藏到母女背后。这件事让我第一次品尝了在香港入乡“不”随俗的尴尬。

    再说麻烦——

    香港的气候,夏天很多日子平均湿度都在95%以上,这个95%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香港如果家家户户不门窗紧闭,不开空调或抽湿机,墙面就会流泪。墙面怎么会“流泪”?空气中的水分太多,挂在墙上,挂着挂着就存不住,就像人流眼泪一样地往下流。没来香港以前,我在北京哪知道什么是“抽湿机”呀?想想都好笑,北京人只知道“加湿器”。有一次我先生打电话让我听听他在香港的家里正在做什么。电话听筒那边传来哗的一声,我立刻反应:“冲马桶?”老公说“答对啦!”接着问我用的是什么水?我说我哪猜得着啊?他就在电话里大喊:“抽湿机!”“抽湿机”抽了一天的水,攒下满满的一盒,至少有1千多毫升……我当时完全不相信这是真的,香港人用空气中积攒的水冲马桶?听说他们不是用海水吗?等到后来我也到了香港,也经常端着“抽湿机”的水盒子去卫生间干这件事,第一次哗的一声,我也呆在了马桶旁。

    当然,常规而言,香港人冲马桶还是要用海水,用“抽湿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晚来香港一百年简介 >晚来香港一百年目录 > 偏不“入乡随俗”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