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曾宪梓干吗要如此“痴情”?
一小块地方,让他卖领带,只能和大爷、大妈说实话,说卖不出去多少条领带,第二天我一家老小就没米下锅;后来为了能让当时有名气的大商家看上他的手工产品,大佬们在船上聊天、打牌,他就在一旁看茶、递烟……

    今天香港真正的“大款”,没有一个创业时身后不留下了一连串的坎坷与心酸,然而人们从苦难中爬出来,有的视财如命,吝啬小气,有人却不忘点恩,体恤天下。香港富人属于后者的居多,这一点我不知道为什么,和内地的情况相比,内地改革开放也有近30年的历史,一批又一批的富人挺圆了肚子、开上了好车、住进了豪宅,但是每遇水火天灾,香港的富人一个个慷慨解囊,内地的“大肚子”们却一个个早就不见肥胖的身影。

    1972年以后曾宪梓的“金利来”随着一声广告“男人的世界”在香港家喻户晓,财富也开始向他悄悄打开了一扇大门,然而几乎就在同时,他十年前离开罗湖,转身面北,向上苍发出的那句“铁的誓言”——我一定要回报祖国,就开始兑现:

    1978年,不管生意是不是从此即开始稳如泰山,不经风浪,按照他自己给自己做出的规定: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数额的钱来支援家乡建设、捐助内地教育。从那时候开始,曾先生直到今天,从来也没有哪一年、哪一次“说了话不算数”。

    为什么曾先生艰苦创业、发家致富总让人感到动力好像并不全都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他一家老小的好日子?采访时曾先生听到我这样置疑,高兴极了,他说:“你这样提问,真是问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一个人富裕了不是我全部人生的幸福追求,我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车子、有房子,但是当我看到我的乡亲,他们的年龄和我一般大,每次回家我都会看到他们依然还在田里务农,我就揪心。当年如果没有人帮助我想法子把学上完,读了书,有了知识,我今天怕不是也和他们一样?所以到香港当我有了一点积蓄后,我一定要帮人,特别是要回报有恩于我的家乡和祖国……”

    离开曾先生,一连几日我都在心里默想:曾宪梓不像我小时候印象里的那些有钱人,人一变富,心就变色。大部分香港富人看到别人处于贫弱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种普遍的社会风气是用什么力量加以教育、感化的呢?如果善心不是可以被什么力量召唤,必须经由自己的经历萌芽、建立,那么我就找到了一个根据,这个“根据”就是香港的“有钱人”,他们大多数都是靠自己当年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从贫困中一步一步摆脱了窘迫,这里没有人“一夜暴富”,更没有人因为享受了特殊的政策优惠或者捞到了诸如“体制的变更”等等意想不到的“好处”而“浑水摸鱼”,“巧夺天工”,所以他们懂得“不忘点恩,体恤天下”。

    毕竟,痴情奉献不是施舍,更不是爱好,而是一个知恩图报者心底扯不断、流不尽的一管鲜血、一脉深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晚来香港一百年简介 >晚来香港一百年目录 > 曾宪梓干吗要如此“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