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真能整景儿”?
2006年3月,中央电视台香港记者站接到了港府总部新闻组的一个通知,希望CCtV能够派出记者于10日下午2点在湾仔鹰君中心集合,然后乘坐政府的专车去采访香港“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资助下的两个项目,传真中写得明确,两个项目其一为“城市绿洲”;其二,名字听着更特别——“21世纪可持续发展社区议程——湾仔版”。
我看了传真,觉得蛮有意思——保护环境,探讨所有老城市都会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难题,尤其是“城市绿洲”,据说绿油油地就出现在香港仔,“香港仔”?那不是香港最早的渔村吗?尽管今天的香港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大城市,但是若论起源,“根儿”还在那里,我还没有去“寻”过。
当天下午,我和满车的香港记者几十人首先被拉到了位于一座居民楼里的“香港仔街坊福利会社会服务中心”,先在会议室里听介绍。介绍人是中心的领导。她的背后有一面幻灯屏幕,屏幕上不断地放映着“城市绿洲”的建设和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如果单从介绍上看,“城市绿洲”是个很宏伟的计划,“中心领导”在描述它的意义时,一个“意义”竟被她拆成了一个系列,其中:
社会意义:“透过发展共同兴趣及互助,‘城市绿洲’将令社区人士关系更加紧密。并提倡身体健康,提升小区形象及环保意识,积聚小区资源及资本,以刺激不同的地区推行类似计划,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殷实而有益的厚礼”;
经济意义:“由‘城市绿洲’诞生的‘社区花园’将会成为当地社区中人所共知的地方,并吸引不少区内居民及游人到来欣赏这个闹市中的景点,预计售卖绿色产品将能够部分抵消支出,使计划能坚持发展下去”;
环境意义:“通过转换社区荒置或未有指定用途的空地为绿色地带,‘社区花园’将提高社区内绿色地带和城市地带的面积比例,并在社区内培养更强之环保意识……”
这些“意义”讲了足足有半个小时,我一边听一边随手翻开“城市绿洲”一本专门的季刊《绿洲号外》,那上面的“卷首语”看着也非常富有诗意:
“您有没有想过生活在一个树影摇曳、花香飘逸的‘城市绿洲’?或闲坐在紫荆树下的座椅上沐浴在暖洋洋的阳光中,和风扑面,一面呷着清茶,一面听着鸟语,你的梦想将可成真……”
听了介绍、看了刊物,我相信不仅是我,包括那天到场的所有记者,大家的胃口都被吊了起来,渐渐地都在会议室里有点坐不住,都想赶快到现场去看看宏伟的“城市绿洲”到底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惊喜。然而“中心领导”热情洋溢的介绍好不容易才结束,记者们好不容易才被工作人员引领着开始快步向“绿洲”进发,但是我们穿过了一座又一座高楼,“城市绿洲”在哪儿呢?我觉得事情有些不妙,一遍遍地问身边的“导游”小姐,小姐就一遍遍地告诉我“别着急,快到了,快到了”,接着又走出了一个天井,依着户外结实的石阶往下行,她终于用手一指,说:“你看,到了,就在前边,您左手不远的那个平台,三角形的平台——”
“三角形的平台?”那不就是挤在两栋楼之间的窄窄的一块儿三角地吗?
这就是“城市绿洲”?
我的眼睛渴望了半天最后看到的场面究竟是什么?
停下刚才还急火火的脚步,我眼前200米处的前方倒是出现了一片大海,“城市绿洲”所在的居民小区原来是建造在海边的一片山坡之上,高楼一栋挨着一栋,肩并肩脚靠脚地扎成一团,彼此之间本身就没有成规模的空地,一块难得的三角形平台,据说还是防空洞的顶盖儿,人们就在它的帽子上建造起“城市绿洲”?香港人,怎、怎么说呢,也太能整景儿了!
“人烟稠密及高耸大厦林立的社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