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孤独的登山者
样了。“他是北大的、又在中宣部待了十年,下海做生意也很成功。登山也跟别人不一样,无形中有一种‘我很强’的气质。但这种好强本身都有一种不自信在里面。我觉得他现在很自信,包容、随和。”

    他的员工都说登山回来的老板一次比一次平和,更宽容了,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会骂人。也许登山一直保持着低头走路的姿态,在威严的大自然前,人总会谦卑起来。

    在黄怒波的诗歌里,有一个母题就是“巨大”,他对“巨大”心怀恐惧,“因为它太大了,你无法掌握它。在巨大的面前,个人的命运都变得荒诞”。“我们面对命运这只巨大的怪兽,是无法把握的。”他告诉王石,他从小就有一个梦,他围着一座大山无休止地跑,非常恐惧。这几年他不做这个梦了,因为现在自信了。

    他在珠峰顶上,摘下氧气罩,朗读自己的诗歌。“我哭了,在世界最高处朗诵自己写的诗歌《珠峰颂》,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诗歌《珠峰颂》见附文)

    “现在我觉得,我没那么伟大,但也没那么渺小。没那么伟大,不可能做什么都那么伟大。没那么渺小,毕竟,你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自由空间,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他曾经憎恨着那些给他带来屈辱与苦难的人。而现在他更平和了,他说衣锦还乡也算是复仇,现在懂了这又何必呢?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也是受害者。我现在更多思考这个民族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残忍的阶段?

    黄怒波也许永生不忘,但他学着释怀。他写下了如下诗句:“隔着桌子的烛光/总能让人把母亲突然回想/端杯的手有时颤抖/是身后的乡音/让我紧张/没有风雨的生存/也会双眼湿润/那儿时的痛苦/竟也会令人向往/这庭院的玫瑰/正在红遍/哪一朵有我故乡的沙枣花香。”2010年3月28日上午,黄怒波从银川市出发,拜祭他的父母。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奔驰,穿过茫茫戈壁,乱石上偶尔可见野兽的白骨反射着微弱的光,远处雄浑的西夏王陵见证岁月如刀。灰蓝色的天空下,贺兰山拔地而起。大大小小的墓散落于山脚下。刻着黄怒波父亲名字的青砖与黄怒波母亲的尸骨也合葬于此地。

    他自言自语:“回到戈壁滩上,我想起了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一个人走过戈壁,来到贺兰山下,我觉得安静、安全,我喜欢一个人孤独行走的感觉。”

    在方圆数平方公里的墓地中,黄怒波父母的墓是最为气派的,坟头用砖石围了起来,浅灰色的墓碑有两米高,还刻着“祖上多善事,孝子福满门”。黄怒波先将花篮放在墓碑前,再从地上捧了几捧黄土撒在坟上,又恭恭敬敬地跪在坟前,伏着身子磕了三个头。随后,同行来的黄怒波的同学、发小们也磕了头。

    挨着黄怒波父母合葬墓的,是一方低矮的坟。坟头是一堆苍灰色的乱石。墓碑上用朱红的油漆新描着“下乡知识青年金虹之墓”。金虹是黄怒波的同班同学,两人都是班篮球队的,常一起打球。金虹1975年因煤气中毒去世。黄怒波开始并不知道同班同学竟然葬在自己父母坟旁,直到几年前扫墓时才发现。当时,金虹的墓已是杂草丛生。“他是独子,如果他父母活到现在,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我估计他父母早就去世了。”自那以后,黄怒波每次给父母扫墓,都会打理一下金虹的墓。

    黄怒波放了一篮鲜花在金虹墓前,捡起几块石头放在坟头上。他神情黯然,悲伤得几乎要流眼泪了,他抹了一下眼睛,悲怆地说:“我的同班同学已经埋在地下三十多年了。我们这代人,都是时代的悲剧,好多年轻鲜活的生命,都被时代给耽误了。我能活到现在,已经知足了。”

    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微微扭过头,把目光投向远处亘古不变的贺兰山。

    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简介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目录 > 孤独的登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