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开始新的闯荡
    中关村,号称“中国的硅谷”。

    在这片科技热土上,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中国大学密度最高的区域;同时,它也是中国It公司密度最高的地区,联想、新浪、搜狐、百度等均在此起家,无数创业公司活跃在此地,他们怀着成为下一个Google或者Facebook的梦想在这里创业。

    学府云集,意味着潜在的人才;公司攘攘,意味着蕴藏的金矿。

    李开复,理所当然地在这里开始他新的闯荡。2009年8月辞去Google中国区总裁职位后,他创办了创新工场,从一名高薪职业经理人成为一名创业者,自己做老板。

    依他的设想,“创新工场”是天使投资+孵化器的模式。对有好点子、有创业激情的青年,“创新工场”将投入一二十万美元作为创业者的启动资金,并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法务、公关、培训等服务。他将“创新工场”定位为,一位投资者、一位辅助者、一位教练。他认为,自己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在苹果、微软、Google工作的17年,是和乔布斯、比尔·盖茨、埃里克一起工作的经验,是他对跨国企业如何运营、用技术改变世界的理解。他说,“创新工场”不是慈善事业,目的是赚钱。不过,他希望不仅自己能赚钱,而且还能帮助青年人成功。最初,创新工场安家于清华科技园——北靠清华大学,西临北京大学,与Google、微软、网易、搜狐为邻。

    清华科技园16层,出了电梯,拐角的墙上贴着一张A4纸大小的告示:“创新工场左转”。游敏丽——创新工场“点心”项目研发总裁——第一次到这里就对此印象深刻:“创新工场名气这么大,但到了它门口,居然不知道怎么走。我在走廊上碰见过好几次拖着箱子一脸迷茫找不到路的人,因为告示太小了。”

    “他原本可以舒适地找一个国际机构,拿着数百万美元的年薪,过比较舒适的生活。”创新工场第一批投资人之一、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现在的开复比以前务实多了,他忙的是创新工场能不能成事。”2009年,李开复曾和俞敏洪探讨过创业的问题。俞敏洪说:“你快50岁了,再往后还有出来创业的机会吗?”

    俞敏洪的问题也许让李开复下了决心。他带上汪华(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王晔(创新工场产品总经理)、王肇辉(创新工场新闻发言人)一起创业。汪华与王肇辉出生于1978年,王晔是1982年。而李开复,1961年生人。他的资历、人脉、经验远优于他们。一开始,创新工场就是一个中年创业者带着三个年轻人做。

    这并不常见。就我所接触的创业公司,更多的是几个资历相似的年轻人共同打拼,或者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年龄也远小于李开复)带着构架较成熟的班子闯荡创业之路。

    放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范围里来看,李开复仍然是独一无二的样本:他出生于台湾台北市一个“外省人”家庭,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熏陶;他少年时求学于美国,耳濡目染西方开放文明十余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与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做过同学;他先后在世界最著名的三家It公司——苹果、微软、Google就任,以跨国公司高管的身份与中国大陆发生紧密的联系,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为Google在中国开疆辟土;2009年他进行职业经历上的转身,做了一名天使投资人,创办创新工场,旨在帮助中国的年轻创业人,并且获得投资回报。

    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说:“开复的创新工场其实最重要的产品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人才。在他血液里面,他一直都在想怎么样把科技跟中国的年轻人结合起来,再加上大家的创意。”他亦是创新工场第一批投资人之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简介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目录 > 开始新的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