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果难”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做果汁,看运城。
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运城市,面积一万四千余平方公里,集中了汇源、海升、中鲁、安德利等十家果汁加工厂。
2005年,在运城下属的万荣县果园核心区,汇源投资了一个每天加工能力为2000吨的浓缩果汁加工厂。万荣县共种植了70万亩果树,早年有50万亩找不到销路,农民把苹果倒在了路边。当地县长找上朱新礼,接连登门拜访八次,最后一次他送来了万荣的苹果,上面有字“向朱新礼总裁致敬,万荣人民欢迎你”。这是在苹果套袋的时候,特意给苹果套上剪有字样的袋子,经日光照射,自然形成的。
招商引资,对于很多基层的县市来讲,是政府工作重点,有时候一个知名企业的落脚能够改变这个县城的经济面貌。有时候他们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汇源就吃过亏。曾经有某个县假报当地水果种植面积达多少万亩,汇源花了几个亿投资,结果一开工,一个星期水果就没了。汇源连着亏了八年,这八年还买来苗子送给老百姓,让老百姓种。这个厂现在才刚刚好转。调查是朱新礼亲自去的,他记得冒着雨去橙子园调查,结果那地方就一个橙子园。
万荣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朱新礼,他也确实调查到万荣苹果产量的真实性。第一期工程投资两亿元,2005年6月开始建厂,2006年即开始生产。万荣工厂书记孙世增是当地人,他记得2005年前苹果只有五六分钱一斤,好苹果两三毛一斤。2006年苹果收购价格就升到三四毛,然后再涨到五毛钱。
自运城沿着233省道一路向北,经50公里便到了万荣。灰色的水泥公路将一望无际的苹果林劈成两半。在万荣县,汇源有五个合作的苹果园基地,种植面积共19.6万亩,预计年产量37万吨。基地采取合作社的形式,农户按村、按地块分编号种植,有专门的植保管理员监督,使用肥料与农药都需要记录。汇源拒绝收购基地外的苹果。
高村是汇源在万荣的一号基地。高村有人口两千三四百,果树是村民的主业。平均家庭收入三万元左右,好一点的家庭一年收入五六万元。有一户果农家里地多、人多,舍得投入,打了深井牵了管道安上水龙头浇灌,年收入达十几万元。
38岁的史中山不爱种果树,基本在外面做修路的活。他的妻子在家种苹果,家里共十二三亩地,亩产四五千斤,口感较差的秦冠就卖给汇源,大概七八角一斤。红富士可以鲜吃,价格高一点。“如果都是百万富翁,谁愿意种田呢?种苹果比较可靠,在外打工不可靠,老板跑了的话就拿不到工钱。”史中山说。
高村1985年才实行分田到户。一开始分田后,家家种小麦,穷得叮当响。1987年,有些人家就开始种苹果树,种得早的就发财了。红富士1995年曾经卖到三元一斤。现在大概1.3元一斤。
现在高村的人基本不住窑洞了,窑洞都用来贮藏苹果。村里五百多户人家,每年都有三十多户盖新房,再过个三五年,基本上家家都会住新房。在修新房的时候,他们会在院子里挖地窖。从地面经一条深约两米的竖井下去,就看见长15米、宽4米、高5米的地窖。墙壁用砖砌成,上面是拱形穹顶。果农每年11月采摘苹果,用保鲜袋装好,放到地窖里,能储藏至次年的四五月份。每个地窖可储藏40吨苹果。
史致康是高村果农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不种苹果,专门把果农组织起来收购他们的苹果,再卖给汇源。他的穿着相对史兆兰他们更考究一点,穿着白色衬衫、深灰西裤。2008年他在村里买了房,花了13万元。房子大门用棕红瓷砖贴面,三米多高,嵌着匾额“福海金涛”,两扇门是仿古的,漆成大红,上面嵌着黄澄澄的铜钉,以及黄澄澄的做成狮子头的铜门环。整个房子透着一股大红大金的喜庆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