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十六
之祀,复命为伯,使主淮夷。至成王即位,封伯禽于鲁,徐子率淮泗之夷并叛。即《书序》云:“鲁公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当是时,成王以徐戎之属,钖之山川,土田附庸。又曰:“保有鳬峄。”遂荒徐宅。至穆王末,徐君偃有德,好仁义,东夷之国归之者四十余国。穆王西巡,闻徐君威德日远,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更遣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武原东山之下,百姓赴之者万数,因名其所依山曰徐山,即此地也。后为吴所灭,亦号大徐城。汉为县。至皇朝建隆二年,并入临淮县。睢陵在县界。徐君墓季札挂剑之所。按《舆地志》云:“季札初使鲁,北过徐,徐君好其剑,不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还,及还,徐君已死,解剑悬于墓。从者曰:“尚谁与乎?”季子曰:“吾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旴眙县:淮河南,去州五里,依旧管十乡。本秦旧县地也。阮升之《南兖州记》云:“春秋时本善地道,鲁襄公五年会吴之处。”秦胡亥二年,项羽立楚懐王孙心为王,都于此。三年,徙都彭城。汉为县,又封江都易王子蒙之为盱眙侯。又按《舆地志》云:“盱眙,六国时楚邑。汉因为县,属临淮。王莽改曰武匡。后汉属下邳。晋初又属临淮郡。晋义熙中又置盱眙郡。宋文帝时后魏南侵,臧质守盱眙。魏师以数十万众攻围三旬不拔而退。又《宋书》云:“宋元嘉二十八年广陵徙理盱眙。三十年还旧扬州。”梁属兖州。后魏为盱眙戍。干明元年又为县,仍属淮州。后周又立盱眙郡,属扬州。隋开皇三年郡废为县。唐武德四年,以其地当水陆冲要,遂立为西楚州,领盱眙一县。八年废州,县属楚州。建中二年来属。都梁山在县南一十六里。《广志》云:“都梁山生淮兰草,一名都梁香草,故以为名。”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又阮升之《记》云:“都梁山通锺离郡,广袤甚逺,出桔梗、芫花等药。”伏滔《北征记》云:“有都梁香草,因以为名。”斗山在县西南,与都梁山相连枕,当淮水险峻,名曰斗山。东阳山在县东七十五里,阮升之《记》云:“东阳山有池水,一名天井,冬夏水深五丈,今见在。又有故城,不详所置年代。台子山在县东一里。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宋将臧质屯兵盱眙城内以拒魏师,魏引军士造弩台以射城中,因以为名。”按:台子山在楚州西南百九十四里。长围山在县北七里。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遣臧质拒魏武帝,遂于梁山筑长围城,楚造浮桥,絶水路。”即此山,又改为长围山。当在楚州西南一百八十里。盱眙山在县东四十里。按阮升之《记》云:“其山形若马鞍,遂名马鞍山。”天宝中,改为盱眙山,在楚州西南二百三十里。赤栏浦在县城南二里,上作赤栏桥,遂因名。其水浅曲,不通舟楫。鸣鹤塘在县东十五里。其塘众鹤所集,尤多鸣唳,以为名。新开直河在县城北六十步县郭内。其淮河决开至黄土冈。太极元年,勅使魏景倩奏开淮水向扬州。义帝祠置在台子山上,去县东一里。按《汉书》:“秦二世初,天下大乱,项羽为盟长,立楚懐王孙心为义帝,都盱眙县。后羽迁义帝于彭城。”至晋义熙中,于此置盱眙郡。至东魏郡废,其城古老相传谓之皇城,盖义帝旧居也,今祠见存。王彭父墓在县东北一十七里。按《宋书》云:“王彭者,盱眙人也,少丧母,元嘉中又丧父。家贫,无以营葬,乡里各出夫力助作砖。砖须水而天旱,逺汲不周,彭号天自诉。一旦大雾,雾歇,砖灶前忽生泉水,葬事毕,水便自竭。”今墓存。废臧质城西近淮水。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遣将臧质屯兵于盱眙县,筑城以拒魏师。”隋大业十年,孟让贼据都梁宫,其年,江都通守王世充修理此城,屯兵破贼。至唐武德六年,辅公祏江南作逆,徐州道副元帅任瓌与李绩等在此屯军,聚造器械。至七年,破辅公祏以定江南。军去之后,空废。东阳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太平寰宇记简介 >太平寰宇记目录 > 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