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魏太和中,孝文帝南巡,亲幸其墓吊焉,刋石于墓。墉城,三监之“墉城”,在今县东北十三里。霖落泉。在县界。
新鄊县。西四十八里,旧十九鄊,今四鄊。本汉汲县、获嘉二县之地。《汉书》:“武帝将幸缑氏,至汲县之新中鄊。”即此处也。隋开皇六年,于西县地古新乐城中置新鄊县,属卫州,取新中鄊以为名。新乐城,本十六国时燕纅安王臧所筑。唐武德四年属殷州。贞观元年,废殷州,县属卫州。清水,去县北十里,西自懐州获嘉县界流入,与淇水合,东入白沟。郦道元《水经注》云:“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大河,西从绛郡界入懐州,东又入当县界,南入洛阳,即龙门也。清淇。西自魏郡朝歌县界入,分为二派,一在郡东,一在郡西,俱南流入河。郦道元《水经注》云:“淇水南与清水合而入白沟,右会宿胥,皆故渎之名。”古汲城,在县东北四十八里。墉城,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即墉国也。故获嘉城,《冀州图》云:“汉武元鼎六年,上幸汲郡新中鄊,至此间得吕嘉,首因以获嘉名县。”即此处。在今县西南十里,古城存。高齐天保七年,移获嘉于今共城西,此城遂废。临清关,在县东北四十八里,自河内入汲郡大驿路。延津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东南过河入滑州大路。延津城。《左传》:“郑伯弟叔段侵郑,至于廪延。”《杜预注》云:“汲郡城南有延津。”《魏志》:“太祖使于禁将守延津以拒袁绍。”即此城也。万戈城。在县界。
卫县。东北六十八里,旧十九鄊,今四鄊。本古朝歌地,即纣之都也。有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史记》谓之“殷墟”。《淮南子》云“墨子不入朝歌”是也。汉为朝歌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朝歌县又属朝歌郡。晋武帝改为汲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卫州。大业二年改朝歌县为卫县,仍置汲郡于县治。延津,在县西二十六里。《魏志》:“曹操遣于禁渡河,守延津”,即此地也。黑山,一云墨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九州岛要记》云:“墨子昔居此山,采茯苓饵,五百岁或老或少。”又《魏志》:“汉灵帝中平二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万余众,以掠魏郡,号黑山贼。”方山。《水经注》云:“方山在卫县西,以山四方,故曰方山。”苏门山,在县西八十一里,苏门山一曰苏岭,俗名五岩山。《魏氏春秋》云:“阮籍见孙登长啸,有凤凰集登所隠之处,故号登为苏门先生。”朝阳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同山,在县东一十九里。仓山,在县西五十里,西与仓泉水相接。锡盆水,一名盆水,一名锡水,源出县西北四十里石坎下,湾屈似盆、其味如醴,故名锡盆。其水流可百余步,北岸有盘石架空,南枕盆水,歴盘石之下,东流。其盘北连高阜,虽亢阳,石常润激,每时雨开霁,轻津散垂,滴盆水,泠泠可听,经旬方绝,俗呼此石为漏天桶,自此东流五十余步,有飞泉出于南岸,县注盆水,又谓小瀑布,俗谓之北流泉焉。卷水。《水经注》云:“卷水出卫郡朝歌。”白沟。《冀州图》云:“白沟起在卫县南,出大河,北入魏郡。”淇口水,出共山东,至今县西里许过,又南流二十三里,与清水合,入河,谓之淇水口。又《北征道里记》“枋头城,故虞国之险,淇水经其后,清水经其前”是。枋头城。《冀州图》云“枋头城以险,南去河八里,对酸枣棘津”是也。即汉建安中,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晋太和四年,大将军桓温北伐慕容暐,时天旱,水道不通,乃凿巨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暐将慕容垂率众八万来据,温大破之,遂至枋头。会军粮竭尽焚,舟步退,垂以八千骑追之,温战败于襄邑,亦谓此也。后苻氏克邺,改枋头为永昌县。《十六国春秋》云:“晋刘牢之救苻丕,慕容垂帅师至枋头以拒之。知晋军盛,乃退。”后魏甞移汲郡理此。鹿台,在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