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命之角巾布衣引见。不拜。王曰。屈先生以重禄。可乎。
对曰。禄如腐草。衰盛几何。雅好山水。往辄忘归。尝西陟荆巫。南登衡岳。晚年尽图之于室曰。吾老矣。名山不可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抚琴动操。
欲令众山皆响。元嘉二十四年癸未终。春秋六十九。
南阳张野张野字莱民。南阳宛人也。后徙浔阳柴桑。与陶元亮通婚姻。学兼华竺善属文。州举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后徵散骑常侍。俱不就。天资孝友。田宅旧业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一庾之粟。共九族分之。衣食躬自菲薄。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凡所著述传于世万余言。师敬远公。与刘雷同辙。远公卒葬西岭。谢灵运为铭。野序之。称门人焉。义熙十四年戊午终。春秋六十九。
南阳张诠张诠字秀硕。莱民之族人也。情性高逸。酷嗜坟籍。虽耕锄犹带经自乐。朝廷以散骑常侍徵。不赴。庾悦以其家贫。以寻阳令禄之。笑曰。古人正以容膝为安。屈吾志亦何荣乎。竟不就。入庐山。依远公净社。宋景平元年癸亥终。春秋六十五。
西林觉寂大师大师讳慧永。姓繁。河内人也。年十二。事沙门竺昙现。慧悟宿习内外典籍。无不洞达。于佛事中。习禅为乐。先与远师同依道安于恒山。亦约结宇罗浮。永师先止寻阳。即晋太元之初也。刺史陶范挹其道风。宛如夙契。于是留憩庐山。舍宅栖止。师贞素自然。清心克己。言常含笑。语不伤物。又别立一苑室于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所居尝有香馥之气。因号香谷。屋中尝有一虎。
人或畏者驱之上山。人去还复驯伏。后远师龙泉学徒渐众。师要同憩香谷。又感神梦之异。桓伊立寺东林。乃号西林焉。镇国将军何无忌作镇寻阳。每至瞻礼尽其诚敬。师专意净土之行。以晋义熙十年甲寅。遇疾绵笃。一日忽起。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终而逝。春秋八十三。山中闻其香不绝者七日。奉全身葬于本寺西二百步。南唐元宗重建塔亭。寻降焚黄。
追谥觉寂大师实智之塔。
东林普济大师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也。寓居彭城。家世士族父广。道生生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从沙门竺法汰出家。遂用竺为氏。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触类开解。年十五。便登讲坐。吐纳问答。如贯珠玉年二十。器鉴日深。义熙七年辛亥。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义。万里随法。不惮疲苦。乃经长安。罗什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后还都止青霞寺。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云。善不受报顿悟成佛。性常有论。法身无色论。有无净土缘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嫌嫉纷起。又六卷泥洹经。先至京都。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邪说。摈而遣之。师乃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见身示以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愿舍识之时。踞师子座。言竟拂衣而去。入吴郡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数百人。其年夏。雷震于青园佛殿。龙升于天。识者默叹曰。龙既去。生必行矣。师果辞众。
复还庐山。销影岩岫。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若合符契。师既获斯经。寻复讲说。以宋元嘉十一年甲戌冬十月。于庐山精舍法座讲说。大众悚听。法席将毕。忽见尘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逝。颜色不异。宛若入定。道俗嗟骇。京师诸师闻者悉皆忏悔信伏。葬于庐山之阜。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为立传。述其遗德。元宗诏建堂造塔。追谥普济大师法施之塔。
释慧持法师慧持者。远师之弟也。冲然有远量。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记。常敌人之十日。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与兄同事道安法师。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