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shēn)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huī)。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所以士兵的心理,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陷于危急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这就是前面说“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的“人情之理”。要掌握士兵的心理,因为心理决定战斗意志,战斗意志决定战斗力。
围则御。
曹操注:“相持御也。”
杜牧注:“严兵在围地,始乃人人有御敌持胜之心,相御持也。穷则同心守御。”
“不得已则斗”,曹操注:“势有不得已也。”
“过则从”,曹操注:“险之甚过,则从计也。”
孟氏注:“甚陷,则无所不从。”他没办法了,只能是你说咋办就咋办。
张预讲了一个战例,就是我们前面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那一段学过的:班超伐交。
班超出使西域,在鄯善。鄯善王开始很热情,后来突然冷淡了。班超打听到,是匈奴使者来了。鄯善是跟汉朝,还是跟匈奴?如果鄯善和匈奴结盟,可能就先把班超一行人斩了作见面礼。班超一共三十六人,这就是甚陷于危急之地了。
班超把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直接攻打匈奴使者,把匈奴使团全杀了,鄯善王交代不了,就只能跟汉朝结盟了。
在千里之外的他国首都,三十六人要干这样大的事,班超有这个胆,其他人有没有呢?班超请大家喝酒,说明了危急的情况,问大家是要被鄯善送给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物,还是建不世之功,求富贵功名。众人都说:“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把自己的命运都交给他了。于是乘夜突袭,火攻匈奴使团营地,杀了使者,第二天把使者头颅提去见鄯善王。鄯善王吓破了胆,把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和汉朝交好。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
所以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意图和计谋,就不能设计外交政策。就像班超这个例子,如果不知道鄯善所处的形势和匈奴的动作,就不可能作出那样的决断。
不知道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就不能行军。
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
曹操注:“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之。”这三条前面已经说过了,在这里又重复强调一遍。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以上这几方面,必须都掌握了解,如果有一条不知道的,就不是“霸王之兵”。
“四五者”怎么解,曹操注:“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四加五等于九,四五就是九地。也有人说,不是九地,就是泛指上面说的几条原则。
“霸王之兵”,不是霸王的兵,是霸的兵和王的兵。“霸”,是称霸诸侯;“王”,是号令天下,地位、境界、层次不一样。“霸”是大家都怕他,服他,都听他的,是老大,是大哥;“王”是天下共奉之主,是君父,是爸爸。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以霸、王之兵,去征伐大国,则敌国将内部分化,无法充分动员集结。威力加之于敌国,则他国不能与他敌国结交。
梅尧臣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