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九、中介的猫腻
,是一名路过的地主救起了她。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王姐一家人始终不敢去见这个救命恩人,因为宣传中说了,地富反坏右总是妄想变天,总是对我们国家怀有刻骨仇恨,他们是这个国家的敌人,他们救起贫下中农的孩子,一定是别有企图的。不久,救命恩人死了,死于一次残酷的批斗中,而童年的王姐最终没有见到他一面。

    童年的王姐还有一次面临死亡,是在官方所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那时候,王姐差点饿死。

    后来,“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王姐那时候刚刚上初中,也跟着高年级的学生一起砸烂文物,焚烧书籍,批斗老师,挤进火车里瞻仰革命圣地。她在一次去韶山的半路上,因为下车小便,火车突然开走了,将她和另几名女同学丢在了深山老林里。她们遭遇了狼群,一名女同学被狼吃了,而其余的人被伐木工人救活了。这群被革命热情燃烧得失去理智的人,最后还是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徒步赶到了韶山,站在伟大领袖出生的那座房子前,她们激动得泪流满面,差点昏厥。

    接着,伟大领袖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王姐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城市,来到广阔天地里大炼红心,最脏最苦的活儿,她总是争着干抢着干,累得连月经都几个月才来一次。那时候,有一个充满了革命色彩的词语赞扬她们:铁姑娘,而现在,这个称呼则显得异常暧昧和尴尬。

    她们无法忍受农村的辛苦,有人就通过关系回到城市,没有关系的就给人送礼,更有些女孩子用身体换取一张回城的通行证。王姐是最后一批回城的下乡知识青年,当早期回城的人或者考上了大学,或者参加了工作后,满手老茧的王姐才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固守农村战天斗地。

    回到城市的王姐像个乡下人一样,举步维艰,唯唯诺诺,她尽管出生在这座城市,却已经被这座城市淘汰了。王姐的母亲求爷爷告奶奶,终于将她安置在了街道办的工厂里。每月的收入仅仅能够养活自己。工厂里还有一个未婚男青年,他们顺理成章地建立了恋爱关系。

    那时候,大街上的高音喇叭整天播放着“晚婚晚育”,街巷的墙壁上刷着巨幅标语“只生一个好”,王姐坚决响应号召。所以,等到她结婚的时候,已经快要30岁了,而等到她有了儿子的时候,已经35岁了,属于高龄产妇。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王姐夫妻俩遭遇了下岗,那时候企业改制,无数人无奈地走上了下岗之路。因为他们夫妻都是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农村战天斗地,而现在再想拾起书本,已是力不从心。没办法,夫妻两个摆了小摊卖夜市,却常常遭受驱赶,生意也没法做,摊子也被砸了。后来,丈夫去建筑队打工,王姐就卖起了冰糖葫芦。

    王姐夫妻两个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唯一的儿子身上,儿子也很争气,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死于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这些年愈演愈烈,很多不喜欢学习的孩子结成帮派,专门欺负一些弱小的学生,更有一些学生,和校外的地痞流氓勾结在一起,看到谁不顺眼就大打出手。很多行内人士分析说,这是学校教育出现了问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所以,校园黑社会异常猖獗。

    王姐儿子所在的学校里,一批学生中的流氓和社会上的流氓沆瀣一气,拦路搜身抢劫,王姐儿子因为没有钱,遭到他们毒打。他们打完后,就去饭店吃饭喝酒,而王姐儿子死在了血泊中。

    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孩子,卖冰糖葫芦的王姐悲痛欲绝,然而,她又回天无力。这一年,王姐已经50多岁,她无法再生育了,她和丈夫都要共同面对凄凉的晚年。

    琪琪说,王姐的命运,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暗访十年·第四季简介 >暗访十年·第四季目录 > 九、中介的猫腻